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兰 《传媒》2006,(5):10-12
从利用中新社第一报号而创办的《中国新闻》的周末版到具有正式刊号的《新闻周刊》,再到《中国新闻周刊》,几经周折和坎坷,它终于成为国内唯一一本国字号的时政周刊.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把余秋雨作为一个思想者的身份来约访时,余秋雨愿意回答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他最终选择回信的方式。在他看来,面对面,也许记者会误解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07,(6S):19-19
本刊综合报道5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月刊中国新闻》正式在日本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媒体首次通过主流发行渠道进入日本社会,接受市场竞争的全面考验。  相似文献   

4.
赵军霞 《传媒》2021,(21):43-45
新媒体时代,面对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纸媒的转型发展之路可谓困难重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要求运营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思维,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手段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从平台转型、改进文风、产业融合、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其新媒体转型路径,希望能够为国内纸媒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4-14
6月11日,亚洲出版业协会在香港颁发了“2009年度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周刊》的两篇报道分别获奖。这是继2007年后,《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华人杂志的杰出代表,再次在该项评奖中折桂。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09,(12):41-41
6月11日晚,亚洲出版业协会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2009年度卓越新闻奖”颁奖晚宴,近三百名亚太区传媒管理层、编辑、记者及业界精英出席。《中国新闻周刊》一举荣膺两个重要奖项。《瓮安事件调查》获“卓越调查报道奖”,《大案律师的“罗生门”》获“卓越新闻特稿荣誉奖”。  相似文献   

7.
蔡骐 《新闻通讯》2010,(12):15-16
21世纪以来,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近几年,传统纸质媒体在新兴移动传媒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之下纷纷败下阵来,连曾经作为美国传媒业龙头的老牌新闻杂志《新闻周刊》也因为连年亏损而于2010年5月被迫以一美元的低价出售,传统纸媒尤其是期刊的“末日论”再度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5·12"抗震救灾报道中,我国媒体一改以往面对灾难性事件时的作风,进行积极、公开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主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的。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18日,是拉萨3·14打、杂、抢、烧暴力破坏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当日晚,西藏自治区的一位官员向《中国新闻周刊》披露:13名无辜民众死于这次事件,在北京中路以纯专卖店,5名女服务员被烧死。她们的名字是卓嘎、扬东梅、陈佳、韩星星和刘燕。事发四天后的拉萨已趋于宁静。19日的夜幕中,留下的是这个城市遭劫的伤痕,以及母亲对孩子平安的期盼……  相似文献   

10.
苏钰婷  张原  郑洪南 《传媒》2019,(3):37-38
《中国新闻周刊》自创刊已经走过18载春秋,曾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2013年以来,其充分利用既有平台,深耕时政、党建、文化、生活、科技等垂直领域,并以视频、漫画等形式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在传统广告断崖下滑的今天,年收入逆势增长,超过了1.1亿元。2018年营收中新媒体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9年新媒体营收有望占总营收的二分之一。《中国新闻周刊》已经转型为一家依托新媒体引擎的融媒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32-38
十年是一串串脚印,十年是一个章节。 《中国新闻周刊》十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我们关注并力求推进民主法制的建设进程,强调理性批判与理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30年前,中华民族那些富于勇气和智慧的前辈们,发动了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运动。  相似文献   

13.
杨阳  陈达凯 《东南传播》2010,(7):157-159
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对汶川地震这同一事件的封面故事的报道,阐述了封面故事的重要性,通过对报道主题、报道性质、报道方式、写作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了两家杂志报道的不同特色,得出结论即应保持差异化的风格,平衡各方团体,从而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活动国际化趋势正在乘势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也在快速崛起。期刊业有一句行话:"赢封面者,赢天下。"如何在封面故事上做出特色,以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选取2012年度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试图以故事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从美国期刊业丰富经验中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周晔梅 《新闻知识》2012,(12):42-43,59
深度报道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各种媒介形式中,它被广泛运用,成为媒介品质和品牌的象征。特别是在纸质媒介中,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的利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案例,全面分析新闻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性及其叙事模式,并以此为立论基点,廓清深度报道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峡移民工作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赵琴琴 《传媒》2009,(3):50-51
从1996年创刊至今,((新周刊》已走过12个年头,它策划了“飘一代”、“80后”、“她世纪”、“第四城”等叫得响的概念。这些概念让《新周刊》获得了市场的关注,创造了一个品牌,也,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2000年《新周刊》发展到顶峰后,销售开始有所下滑。外因在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中国期刊市场的变化,但内因更值得我们去探求。  相似文献   

19.
宁向东 《新闻世界》2008,(10):11-12
2007年9月28日,安徽第一份时尚类报纸《今日生活报》(以下简称《今报》)正式创刊,结束了安徽一直没有本土时尚类报纸的历史。《今报》创刊后发展迅速,不仅迅速覆盖了省城,占领了合肥白领人群的阅读市场,而且在创刊第8个月时即今年5月份开始盈利,这在中国城市周报史上是不多见的。本文着重介绍《今报》的市场背景、诞生历程、三大定位、团队构建和报纸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我拿到李频先生主编的《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以下简称《报告》)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首先是惊喜。中国期刊业这些年蓬勃发展,终于有了一份自己的行业发展报告,而这将是一个好的开始。其次,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李频先生是中国期刊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多年来既致力于学术研究,义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发展变化。这本书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