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个俗人,像许多文人一样,对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万分沮丧;李白是个俗人,可偏偏不是个“庸才”,而偏偏是个自负的人,所以在沮丧之时,才有了举杯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名利心很重,一心想获得高官爵位,在政坛上有所成就。当唐玄宗一道圣旨传到他手中时,李白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情形何等狂放,其官心又何等痴迷。却没料唐玄宗把他当成李龟年这般宫廷乐师了,成天叫他写歌词,这无疑是对李白的侮辱。李白只得以酒消愁。在我看来,李白从一开始入京便是个错,为保官位而不退出亦是个大错。因为李白生…  相似文献   

2.
感觉李白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的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相似文献   

3.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首诗又叫《别东鲁诸公》。当时李白正要离开山东,到南方的吴越去游历。在这以前,李白曾经在长安做官。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而且因为自己不愿趋奉权贵,遭到了权臣和宦官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心中充满苦闷,因此他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用这个办法来追求解脱。但是,李白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他来到了江夏。当地文人雅士听说李白要途经此地,便在黄鹤楼上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为这位使他们仰慕已久的天才诗人接风洗尘。酒过数巡,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提出让这位名满天下的贵客以黄鹤楼为题赋诗助兴。此时的李白也有了几分酒意,他毫不推辞,拿起人们递过来的笔,饱蘸浓墨,…  相似文献   

6.
兴庆宫图拓片(1080年)石碑绘有唐玄宗(李隆基)的离宫——兴庆宫前后两院建筑平面图(比例尺1:2800)。前院正中表示了一大水池,称“龙池”,池的东边有沉香亭,南边有长庆殿、龙堂、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后院是兴庆宫的主殿兴庆殿,大同殿为唐玄宗处理政务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李白那富有激情的诗句、奇幻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其成为古今诗坛上名副其实的诗仙。贺知章形容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恰如其分。李白虽然在诗坛上独步古今,但他在政治仕途上却很失意。这其中有他个性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杰作,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这首诗是行前书赠友人的。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  相似文献   

9.
元丹丘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人物之一。李白一生与元丹丘的交游。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时间则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止于天宝六载前后。前后共22年。李白在这一时期的学创作与思想变化。均受到了元丹丘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汪伦》,已被传唱一千二百多年,尤其是后两句,常被引用来表达最深厚的友谊.于是有人会问,这汪伦是什么人?目空一切的李白为何独对汪先生如此情深意厚呢?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介绍,汪伦是安徽黟县人,后担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的汪县长竞热爱上了他工作多年的地方,于是将家室由黟县迁到了泾县.再后来,他听说大名鼎鼎的李白到了南陵,旅居在叔父李冰阳家.南陵距泾县只有几十公里,这不是结交李白的大好时机吗?可是转念一想,李白曾在唐玄宗身边工作,动不动就甩中央首长的牌子,会买他这个县级干部的账吗?  相似文献   

11.
《红蜻蜓》2023,(12):12-13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李白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被迫幸蜀。一年后,玄宗离蜀返京。肃宗为尊崇其巡幸之所,将蜀郡升为南京。这一事件在李白的心中激起万千感触,为此他写作了组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来构想成都:帝都眼光的审视、古蜀神话的附丽、自我易位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李白在河南     
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游历河南。关于李白的思想,我们认为用入世和出世相互矛盾、交互消长可概而括之。这种思想矛盾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开元、天宝两个阶段:开元中李白入世思想较浓,出世思想较淡;天宝中李白出世思想较浓,入世思想较淡。而李白在河南的生活,恰好为李白两个思想阶段的高峰期。因此,认识、研究李白在河南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白"谪仙"称号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遇见贺知章。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人为赞赏,称他为“谪仙”。从此,“谪仙”称号就与李白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李白出蜀游历时写下了这首情意婉曲、想象瑰丽的送别诗。说它是送别诗,其实又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所区别,它写的不是情人、朋友、亲人之间的离情别意,而是蕴含着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绵绵无尽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极具代表性。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的修辞格,仅就李白的《古朗月行》和《望庐山瀑布》中的修辞艺术略陈管见,供古诗文教学时参考。李白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两朝,经历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和危机战乱。他的思想儒道相糅,侠义纵横兼  相似文献   

17.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鳞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磷兵败被杀,诗仙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于是便引发了后世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数百年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本文不讨论唐玄宗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唐肃宗与永王李鳞的是非曲直,而是在参阅古代相关典籍与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李白文化的一些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来综合阐述李白流夜郎的背景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18.
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借助形象引起人的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自由运动,从而达到陶冶身心获得教益,这是文学的本质。而形象能够作用人的思维,是离不开想象这一重要媒介的,假如没有想象,我们在读(鸟鸣涧)时便不能感受到那种春山夜静,惊鸟鸣月的静褴之美;没有想象也就无法理解(兵车行)所揭露的,由于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而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没有想象,我们也无法体会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美;也无法感受黛玉葬花的幽凄美;感天动地的窦娥奇冤和丽凄清的离魂情女,也都是通…  相似文献   

19.
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曾被当时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称为“谪仙人” ,而杜甫称其诗是“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或许 ,李白诗中最让人心动的 ,那超越凡人鸟瞰世界 ,登高临远审视人生的篇章。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 ,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 (公元 74 5年 )。天宝元年 ,李白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任供奉翰林 ,因不满朝廷中权贵趋炎附势、相互倾轧的黑暗政治 ,傲岸不屈 ,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由怀抱建功立业到心中失望悲愤 ,经过对复杂人生深刻地反思 ,李白感情激荡地抒写出这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下面试赏…  相似文献   

20.
《商洛学院学报》2015,(5):43-48
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时经过了商州。在商州的创作中以吟咏四皓的内容居多。商州经历和四皓的事迹对李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他在此后的诗歌创作不仅批判奸佞小人,而且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批判唐玄宗的荒淫昏聩导致贤才失路,国家动荡;同时也对李白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他不再仅仅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社会的认可,而且更加注重才华、人格的价值,追求自我完善,他的价值追求发生了由外向内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