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药》中有一段描写华老栓在丁字刑场看见的情景的文字:“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其中“无形的手”的正确理解与否,是能否深入理解《药》的主题的关键.这“无形的手”究竟该怎样理解?或者说它是指谁的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9期)上傅勉文撰文说:“这‘无形的手’是小说主人公夏瑜的手.”这种看法,实在大有商讨的余地.假如有人追问:仅凭夏瑜的这只“无形的手”能“捏”住这  相似文献   

2.
《药》的主旨不是批判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带有不彻底性,不是歌颂革命者忘我奋斗的伟大精神,也不是一般性地再现革命者一心为民,却又不为民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以“药”为标题,包涵了三层意义:一是指治疗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二是指夏瑜向庸众进行的思想启蒙;三是指鲁迅对自我病态情感意识的反抗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药》选入部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对这篇作品的主题作了提示: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大多数分析文章也采取这样的主题说.《药》的主题主要在于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吗?我们以为这样归纳是脱离作者和作品的实际的,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也使教学显得灵活多变,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一、扣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明线索,有的暗点主题,有的展示环境。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极好的切入点。如教授《药》一文,我以“为什么用药做题目,题目能否换成《华老栓买药》《夏瑜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讨论。据此顺利地理出了本文的双线结构,领悟了本文深刻的主题。《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主线…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6.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7.
《药》的主题历来被人们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绝对统一的看法。过去人们在谈到《药》的主题及夏瑜形象时,大都说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其论据是:夏瑜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死得悲凉、寂寞。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9.
《一件小事》是鲁迅《呐喊》小说集中一篇蕴意深远的作品,历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至今占主导地位的是:歌颂了劳动人民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狭隘自私的品质。笔者认为,这种“歌颂”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药》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至今也难有统一的看法。过去人们在谈到《药》的主题及夏瑜形象时,大都说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其论据是,夏瑜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死得悲凉、寂寞。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至少有两点无法自圆其说:一是夏瑜在狱中劝牢头阿义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句话不明明就是在宣传和发动人们造反?试想,夏瑜在身陷囹圄、随时有可能被杀头的情况下,连牢头都不放过宣传,平时对一般群众又岂能放过?此其一…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歌颂投降派的反动实质,从根本上批判了《水浒》评论中的种种错误观点,为我们正确地评论和讨论《水浒》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文化大革命前关于《水浒》的评论,几乎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其中一个主要看法:《水浒》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塑造了农民起义的英雄群象”。文化大革命后的一些评论,虽然批判了宋江,指出他是叛徒,但仍没有把《水浒》当作反面教材,认为这部作品既塑造了一个叛徒、投降派的典型,也塑造了一批挺立梁山峰巅的英雄。究竟《水浒》是一部反面教材,还是半部反面教材?究竟应当怎样看《水浒》所塑造的各种农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一九七五年九月四日社论传达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评论《水浒》的重要指示,并号召我们积极参加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社论指出:“《水浒》问世以来,它的主要倾向是什么,一直众说纷云。”解放以后《水浒》曾被有一些人捧为“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把宋江这个投降派说成是革命派,把歌颂宋江的修正主义说成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3.
一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呈开放性状态,这在中学语文教材里也是不乏其例的。如《卖蟹》一文,《教参》归纳主题强调小说歌颂了卖蟹姑娘的善良正直公平.批判了胖子的自私自利……而作者却说:“有人问《卖蟹》的主题是什么。我说赞美了劳动的美。”这种编者(也是读者)与作者看法上的差异多少表明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呈开放状态的,理解也常常是可以多角度的。更有些思想深邃的力作。内涵很深,能“说出来”的主题往往是表层的、浅的,深层的主题却像冰山一样藏在海水下面,鲁迅的作品多如是。文学作品可能蕴含几个方面主题因素的客观存在,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认为.这给教学提供了作多角度、开放性思索的前提与可能。主题的开放性有待于师生在教  相似文献   

14.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注释①中有一段提示:“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显然,搞清作品中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通过自学初知故事梗概后,我按这样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揭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先让学生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6.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其中尤以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这一说法最为普遍。文章却认为《长恨歌》是关于性格悲剧的,其主题意在歌颂美好的爱情,同时批判李隆基寡义优柔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来,对《药》的分析存在着争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兹就其主线与主要人物谈点粗浅看法。我们认为:《药》并不是“全篇以主要人物夏瑜壮烈牺牲的事为中心线索开展故事情节”,而是以华老栓买药给儿予治病但终于没有治好的故事为主线,夏瑜壮烈牺牲的事则  相似文献   

18.
《水浒》里的宋徽宗,是个富有生机的艺术形象,还是一个呆板抽象的概念化人物?《水浒》作者究竟对宋徽宗抱什么态度?是恭维歌颂,还是“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或是“既不满又同情,既歌颂又暴露”?各种观点,都持之有据。笔者认为:《水浒》里的宋徽宗,当他以“纨袴王子”、“酒色天子”和“昏庸皇帝”的而目与姿态出现的时候,这个形象就富有生机,又有思想深度,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至于作者对宋徽宗的态度,则基本倾向是批判的。  相似文献   

19.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对《药》的解读可以有多种样式,如按场景解读、按动静解读、按对立解读、按锁形解读、按扇形解读等。笔者认为按扇形解读这一作品对我们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很有助益。我们可以以夏瑜为一条“试纸”来观照不同的人物,进而观照整个社会历史背景,揭示小说主题。首先看一下夏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所谓“名著无闲笔”,凭一些细节我们就可以推知夏瑜的一些基本情况:夏四奶奶去上坟时“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一般人家有个篮子已经不错,而夏四奶奶用的是“朱漆”而“破旧”的圆篮。这样一件平常家具尚讲究上漆,而且是代表大富大贵的朱色,可见夏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