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究其原因既有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影响,更有美国自身的因素影响。正是由于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贸易保护、高技术限制、资源保护政策扣美国的高消费才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幅上升。美国人一再将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的现象完全归咎于中国政府,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显然不应为此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2.
美国贸易逆差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则不难发现,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实力的衰退,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则使美国贸易逆差长期化了.在美国经济实力不断衰退的情况下,改变其贸易逆差地位的根本办法是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增大,美中贸易逆差已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焦点之一。由于存在进出口计价差异、香港转口及转口增值因素,因此,中美双方公布的贸易逆差额都是不准确的。本文在对1989--2005年美方公布的美中贸易逆差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就美国对华投资,东亚国家(亚洲四小龙)对华产业转移、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是影响美中贸易逆差的最主要因素,亚洲四小龙国家的产业转移与美中贸易逆差额密切相关,人民币汇率对荧中贸易逆差额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但中美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两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问题成为两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逆差与经济滞涨。美国开始中断二战以后一直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掀起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美国制造业就业比重的下降与贸易赤字的扩大并存。由于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加大,进口中国商品被美国人看作是造成美国贸易赤字和制造业出现严重失业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作为美国政府向人民币汇率发难,甚至对中国商品抬高关税的依据。进口中国商品不是美国制造业出现严重失业的主要原因,美国限制从中国进口商品并不能改变美国制造业现状。  相似文献   

7.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口的激增导致我国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之态.从地区结构来看,我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自与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东盟诸国的贸易,贸易顺差则来自与东亚诸国和欧盟的贸易;从产品结构来看,贸易逆差主要来自粮食作物和畜牧养殖业产品,顺差则主要来自园艺产品和蔬菜产品.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逆差与经济滞涨。美国开始中断二战以后一直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掀起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球经济的超级强权,美国对当今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金融法则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为基础,美国长期保持着巨额贸易逆差,但这种逆差并没有妨碍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逆差,不仅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结果,也是美国为了占据有利竞争位置的主动选择.通过建立简易的贸易模型分析产品和财富转移效应,可为中国采取应对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不断加剧,两国频现贸易纠纷。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从产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并采取了压迫人民币升值这一手段。其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缩小其贸易逆差,而是为了解决其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问题。中国在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同时,应采取理性的反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此外,由于…  相似文献   

12.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贸易领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不仅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体现。在我国开放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以来,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逐步增大。本文通过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贸易额现状,分析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和美国1994—2008年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鉴于近年来对贸易与碳排放的密切关注,文章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碳排放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市场需求能力;碳排放在中美农产品出口中都表现出正效应;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美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经济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成为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贸易水平已经成为各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提升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是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我国文化产品贸易起步晚、出口少,且贸易逆差逐年上升,其现状令人堪忧。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产品依托不足、第三产业不发达、传统文化挖掘不够、缺少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等,都是导致我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及趋势,不断总结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经验和教训,培养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创意、文化营销人才,在全社会形成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意识,这是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本路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日贸易与中国的国际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895年至1931年,中国对日贸易连年逆差,尤其是1905年以后,巨额的贸易逆差大大加剧了中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与中美、中英贸易相比,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消极影响时间最长;而就贸易平衡角度而言,中英贸易造成的贸易逆差最大,影响最恶劣。  相似文献   

17.
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中国在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却与日本连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逆差。通过对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进行研究,并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小于日本,中国应继续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的对日出口,加快调整对日出口的贸易结构以扭转贸易逆差局面。  相似文献   

18.
闫娜 《地理教育》2001,(4):62-62
日本和中国都是对美国保持顺差的国家(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对日本的逆差在美国的总逆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1年曾高达53.53%,对中国的逆差虽比不上日本,但如果结合对中国的贸易额占美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考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美逆差总额的比重与中美贸易额占美贸易总额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如表2所示).所以,美日、美中贸易逆差都应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逆差的商品结构上看,美日逆差是竞争性的,而美中逆差是补充性的,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上看,二者的成因至少在以下两点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当全球出现"美元荒"时,美国霸权正处于鼎盛时期.而美元在全球的泛滥,开启了美国霸权的衰落时期.处于衰落时期的大英帝国因沦为贸易逆差国和债务国而丧失了支配世界的能力,但处于霸权衰落期的美国虽是全球最大贸易逆差国和最大债务国,却仍然有能力支配世界,靠的是"美元-武力本位".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元-武力本位"虽有利于美国掠夺全球资源以延缓其霸权的衰亡,但却加速了美国去工业化而泛金融化的进程.去实体经济而泛虚拟经济导致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成为最大的泡沫经济体,从而引发2007-2009年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充满信心地坚持既不对抗也不示弱的对外国策.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教育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将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服务领域更是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从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额大的问题,进而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不发达、高等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等动因进行分析,探寻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变化规律,找出扭转贸易逆差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