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使其成为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的,既有其主观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也与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文化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章 《林区教学》2008,(3):108-109
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低于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对未成年人犯罪判处刑罚应当排除死刑和无期徒刑的适用;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未成年犯罪应尽可能适用缓刑;对一些酌定量刑情节应予以客观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是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经历的三部曲。因此,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学校必须首先预防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重新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基因”,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戒,核心价值不在于报应和震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消除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矫治。检察机关运用刑事和解、暂缓起诉、社区矫正等“恢复性司法”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运用“恢复性司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既有赖于立法的支撑,更有赖于司法的践行。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犯罪人员文化低、并涉及“黄、赌、毒”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有其自身的问题.并且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氛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应该结合多种学科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保护未成年人成长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涉案类型相对集中、犯罪目的模糊、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集团化、犯罪技术智能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到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有效打击、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涉案类型相对集中、犯罪目的模糊、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集团化、犯罪技术智能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到: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有效打击、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实施,而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实施也许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累积结果。如果前者是“后天型”,那后者却是“先天型”。而我们传统习惯上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打击犯罪行为上——“治标”,而主观忽视或人为淡化了对犯罪心理的疏导与化解,即治标不治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历来十分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运行轨迹,以及对刑法条款中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所应负法律责任年龄段的“三分法”或“四分法”缺陷的思考,并且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正的共责担纲的“三分说”模式进行探讨。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那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科学协调地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无不需要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心理的侵蚀,减少和降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不仅仅是教育界、影视界、新闻界、法学界等等部门的重责,我们还应从深层次上去开拓研究领域,“治本”——这个关键词应该是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一条永不褪色的红线。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涉案类型相对集中、犯罪目的模糊、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集团化、犯罪技术智能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到: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有效打击、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