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春三月的一天,前来观光的日本著名作家三好彻先生在得到赤壁的有关考察资料时,紧紧地握着一位小个子的手激动地说:“你算得上一个真正的‘赤壁通‘.“这位被称为“赤壁通“的小个子,就是曾任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市)史志办主任冯金平先生,他的脸上满是疤痕,象赤壁鏖战中那场烈火灼伤了似的.谁能想到这位曾遭遇火厄、又患了骨髓癌的“赤壁通“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三国赤壁文化,开发系列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2.
三国赤壁以“赤壁之战”享誉中外,有些地方也想借“赤壁”之名炒热自己。一时间,酿成了“江汉五赤壁”的激烈争端。一位在车祸中严重烧伤的骨髓癌患者,凭藉数十年考证赤壁的大量史实和论著,让世界公认了真正的三国赤壁。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的战场问题是当今三国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石泉先生创设性地提出了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湖北钟祥市附近的汉江上.但在考证过程中,对于原始材料的理解有不确和遗漏,难与<三国志>等史书、军事常识和地理态势相符,钟祥赤壁说难于成立.  相似文献   

4.
苏轼黄冈赤壁未必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事实,借以抒发贬官黄州的感慨,所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韩国和日本的文人也把他们国内的不少地方当作赤壁,举行赤壁之游,留下了大量诗文,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古代名城、古代工程、古代建筑、宗教古迹、古典园林等遍布在这片华夏热土上。但在这沧海桑穷的美丽景点中,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AAA景区——东坡赤壁。虽然东坡赤壁之所以为人熟知离不开苏东坡先生的名气,但我们不得不说对于一个小小的旅游景区来说,东坡赤壁的整合营销传播还是可圈可点的。  相似文献   

6.
再论"动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动静说'的哲学渊源"和第二节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中的"动静说">一文的补充,也是作为本文的衔接."动静说"由李小缘先生于1926年提出,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的学说,他在1927年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又完善了"动静说",并构建出了以此学说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一学说也是群体的成果,是李小缘先生在总结归纳同时代业界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出的.这一学说在当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一些年轻编辑责任意识淡薄,应具备的知识匮乏,不知道达赖喇嘛是谁,不知道"四人帮"是哪四个人.对此,陈益民先生在<一代不如一代?>一文中慨叹道:"你总不能辩解说:'四人帮'垮台时他们还没出生,不知道是哪四个人情有可原吧?如此不知深浅.却率尔揉瓠,把一个神圣的编辑职业当成了'编辑营生'随意就干了起来."(<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第3版)  相似文献   

8.
"一壶浊酒喜相逢",吴宇森导演排练了4年的<赤壁>总算在2008年盛夏和观众见面了.这部影片耗资8000万美金,就算在美元加速贬值的当下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再加上梁朝伟、金城武、张震、林志玲、赵薇等大牌明星的加盟,如果下半年没有什么奇迹发生的话,<赤壁>应该就是2008年最具号召力的影片了.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对《赤壁》的拍摄进行的电视直播报道,具有开创性,它第一次对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进行了直播,同时,此次直播构建了个"媒介事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与《赤壁》剧组通过对这次"媒介事件"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昨日下午,在广州大道往体育中心的路上,一位近乎绝望的母亲抱着已患眼癌的6个月大的女儿跪地前行,之所以这样做,只因一个名叫‘广州的富家公子'的网友说如果她能在广州街头抱着孩子一直跪爬一千米的话,立马让人当场捐钱2万元.但昨日傍晚,记者了解到,这位网名叫‘广州富家公子'的网友并不打算兑现自己的承诺."(<广州日报>2011年3月23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叙事画"的范畴中,讨论按照线性顺序展现苏轼《后赤壁赋》的长卷作品。在相关的图像群内部,文徵明的《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是继北宋乔仲常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展示了赤壁主题叙事性长卷的另一种图式来源,并在其成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这不仅因为"苏轼情结"贯彻了文氏一生的艺术道路、赤壁主题是其晚年最重要的创作,更是因为这幅作品革新了为乔仲常开启的段落型叙事,创造了崭新的流畅型叙事方式,而这在明中后期的苏州画坊中被广为接受。相关的三件作品-徵仲本、赵孟款本和居节本,反映出当时通行的赤壁长卷图式是以"流畅型"叙事为基础,通过组合乔仲常本与仿赵本的布局安排,临摹仿赵本的风格细节,并自创部分人物形象,得以最终定型。其过程显现了明中后期画家对图像的叙事能力及叙事结构的通俗化探索。  相似文献   

12.
夏帆 《湖北档案》2011,(4):17-19
档案馆藏"三多三少、四缺乏"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档案收集工作为人诟病.和宝荣先生在编<档案管理学>一书时也说:"‘档案收集'一章本来属于薄弱环节……给人以‘初见其人乃瘦生'之感".[1]不仅是说"档案收集"这一章节很难写出特色,同时也反映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  相似文献   

13.
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以下简称《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自发表以来轰动一时,引来热烈讨论.作者自陈初衷:"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具有重要影响或者仍具有重要影响的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以张文显为代表的'权利本位论'、以部门法论者为主力的'法条主义'、梁治平的'法律文化论'和苏力的'本土资源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本书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一幅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进而无力引领中国法制/法律朝向一种可欲的方向发展,实是因为中国法学深受着一种我所谓的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致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并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周海婴先生披露了罗稷南先生请教毛主席"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逸事,罗稷南这位被遗忘多年的翻译家的大名又屡屡在媒体出现,勾起了我三十年前的一个疑问.  相似文献   

15.
屈超耘 《今传媒》2007,(4):31-31
几年前,有位姓何的先生在南方某著名周报发表《"新闻炒作"里有些什么"学"》,严肃批评了传媒领域的炒作歪风.对此,我是赞成的.但遗憾的是,这位何先生在批评新闻炒作时却把其和新闻策划画了等号,说炒作就是策划,并且形象地比喻"后者是前者的学名",还说实际上"王主任就是王五娃".这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6.
7月骄阳下的赤壁渡口,并不繁忙。每隔一个小时,才会有一艘宽10多米,长30多米的平板渡轮,缓缓地从江对岸的乌林渡口驶来,稍作停留后,就会载着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客货车辆渡过江去。  相似文献   

17.
<编辑之友>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安拴虎先生撰写的<浅谈"冒号+'因此'"句式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1]一文(以下简称"<浅谈>"),对<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的答读者问[2](以下沿用<浅谈>中的简称"<答疑>")"难以苟同",并从3个方面论述"冒号+'因此'"句式的错误.我们仔细读了,认为<浅谈>的论述多有不妥,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日前在一次会议上批评一些官员"没有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轻率地视百姓为'刁民'",结果在网上引发了一番热议.许多人对这句话颇不以为然,反诘说:"难道不轻率就可以视百姓为'刁民'吗?"  相似文献   

19.
论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兰台世界》2007,(1):65-66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声音响彻九洲.怎样才能在拥有几千年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实现科学与民主,成为当时学术界迫切解决的问题.牟宗三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的集大成者,其"自我坎陷说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探求从'为何'的层面深化至'如何'的领域,即从由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一般性理论探讨深化为现实性道路的寻求."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互动,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与电视的联姻体现在传播中电视通过对参与节目进程的观众行为即时做出反馈,并最终影响节目成品.这种"以电视为中心,呈现出'中心扩散'与'观众回馈'的方式,可以看作一种'点对面'的'电视-观众'互动方式"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