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晞 《军事记者》2015,(2):42-43
从寻常中发现事物的不寻常处,继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成好新闻,这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硬功夫,也是许多记者的不懈追求。要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必须具备吃苦耐劳、深入现场、细心观察、逆向思维、善于研究等能力素质。著名新闻人范长江就曾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知识林     
记者怎样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够锻炼记者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善于观察,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3.
一、访——必须亲临现场现场短新闻是记者亲临现场所看到、听到和想到的,要写出余味无穷的现场短新闻,采访者必须要亲临现场,用限晴和耳朵认真观察。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而是要观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最典型的细节,有时候,采访者到现场会观察到一大堆新闻事实,不可能逢事必记,这就要靠敏锐的眼光去识别,找准符合上题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对于记者而言,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采访就十分活跃,新闻版面的内容也会相当丰富;反之,工作就会十分被动。要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记者必须要善于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去观察思考,凭借自身的新闻素质、  相似文献   

5.
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市区域报记者平时采访的新闻事件大多比较平常,要出彩并不容易。如何在“平常”中见“新奇”,是县市区域报记者采访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善于尝试多种新闻采集渠道,围绕“新闻母体”多角度观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新闻点。  相似文献   

6.
在第四章中,我们着重谈了记者的采访活动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记者如何作记录,运用自己的工具,而力求准确是记者采访活动必须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此外,记者的生活天地是广阔的,记者决不应把自己的采访生活局限于为了日常的报道。记者应当设法接触和观察各种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驻在国的了解。此外,要完成任务,记者还要有百折不挠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季翔 《新闻三昧》2003,(4):23-23
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那么,怎样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要想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能否尊重客观事实,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是衡量观察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记者观察事物时务求客观、准确,不能先入为主,要排除一切主观因素,不能一观察到自己想看到的现象,就轻易作判断下结论,必须坚持观察,充分掌握材料,并且反复核对观察结果,消除虚假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记者对新闻的采访过程,是对事实本质含义的分析和认识过程。记者要反映事实的本质特征,记者要写出有价值、能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新闻,从表现形式看,必须对事实进行纵的或横的截取和剖析。在几何学上,一个坐标系中,坐标点位置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立体或平面几何图形。记者在对事实的观察过程中,由于观察切入点的变化,可以形成对事实的不同观感。如何选择事实的最佳观察的立足点,从而把握事实的本质含义,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把数学中的逻辑性分析与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思考联系起来,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进行一些有益的分析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电视新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新闻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电视新闻的制作者,记者的责任就是观察、记录和传递。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这只是记者职责的一部分,信息传递出去了,却因为制作得没有意思,观众不喜欢看,这样记者所在的电视新闻机构不但失去了竞争力,而且观众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知情权。电视新闻机构和记者不能强行要求观众:你要想得到信息,必须收看我们的节目。作为一个信息传递多样化的时代,记者要想方设法让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老新闻工作者,作家肖乾在谈到记者工作时说:做记者,首先必须是通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但仅仅如此,还只能做一般记者,如果你要争取成为一个名记者,那么,除了通才之外,还要有所专,要尽可能多懂几门专业。  相似文献   

13.
刊林漫步     
萧乾谈培养名记者谈到培养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出了他从几十年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 一是通才与专才结合。萧乾说:做记者必须是通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仅仅如此还只能做一般记者,要做名记者,通才之外要有所专,要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二是避免肤浅。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用嘴巴提问;二靠眼睛,用眼睛观察,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眼睛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比嘴巴的功能和作用更大、更强。一个记者的观察能力如何?是明察秋毫,还是见怪不怪,是眼观六路,还是目光短浅,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既生动又形象的好新闻来。因此,观察必须讲究方法。一、观察人物,视其表情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神经,运用"观察、倾听、触摸"的手法进行采访。所谓观察,就是到采访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现场、观察人物、观察情态。电视记者除了要直观地通过肉眼观察,还必须借助摄像机,将看到的一切拍录下来,用图像符号和语音符号,将新闻现场变成画面语言传播给受众。所谓倾听,是指专门听采访现场非采访对象的各种议论及  相似文献   

16.
黎信撰文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借鉴西方记者人物特写的写作技巧: 一、记者要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着力介绍。人物的个性与特点写得愈是鲜明,人物特写便愈成功。二、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及其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写人物自己的典型动作、行为和语言体现出来。而要准确地捕捉住这一切,记者就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三、每篇人物特写都应当是浑然一体。也就是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要在别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各种活动中发掘出新闻来;要拨开迷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社会众生相,这就要求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具体地讲就是要培养提高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特殊思维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能力。这样才不会做一个“萧规曹随”式,没有创造性、突破性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采访、观察和文献研究是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三大来源.任何通过研究信息载体核实、确认、了解、学习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要求记者做一个敏锐、能够批判性思考的读者.这是因为,事实真相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记者的责任并不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简单——记者不但要判断手中的信息是否可靠,更要做一个独立的信息分析员.否则,记者很容易就被他人操纵,也很容易就拿这些虚假、歪曲的信息去操纵他人. 一、文献研究的价值 对于记者来说,进行文献研究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它的价值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19.
“共同情感”是指一种人所共有的普遍性的情感态度,它是记者在深入观察、访问、分析客观现象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应该与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反映相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物我交融、情理结合。一,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职业角色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可触、可见、可闻的物质世界,代表受众的愿望去采制感性世界的消息。像《人民日报》女记者龚雯为了体验押送员的生活,登上供应港澳鲜活冷冻食品快运货车,同工友们一起押猪4天,从浙江金华到深圳北站,全程1600多公里,亲身感受艰苦的漫长旅程,体味押送员爱岗敬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观察艺术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新闻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要善于观察细节,做到知微见著,才能捕捉到最富价值的新闻信息,快速挖掘出蕴含的新闻主题,确保新闻采访顺利、愉快地进行。本文在分析观察艺术概念、特点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观察艺术在新闻媒体采访中的应用技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