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虚构叙事这一研究领域,叙事学和文体学等界面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发展展开。但在不少虚构叙事作品中,存在双重叙事动力:在情节发展后面,还存在一股贯穿作品的隐性叙事进程。无论文体分析多么细致,也无论叙事分析多么全面,倘若聚焦于情节发展和对情节发展的文字或话语表达,就无法发现情节后面那股并行的叙事暗流,也就难以对相关文本成分的修辞目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章茜 《英语广场》2020,(11):10-12
"隐性进程"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短篇小说《A.P.》在显性情节的背后存在一股不同的叙事暗流。显性情节是美国的赛奥比一家住进巴黎的一所旅馆,这家的男孩意外得知自己父亲年轻时的风流韵事,而隐性进程则聚焦于男孩成长过程中家庭温暖的缺失。在小说中,隐性进程在表达主题方面与显性情节形成补充关系,让隐藏于情节发展背后的关于男孩家庭缺少温情的主题意义显现,共同形成对小说整体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3.
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研究文本的共时性结构,形成一种静态主义的研究模式,但是近年来,西方叙事学逐渐重视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很多叙事作品具有两种叙事进程,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了作品的显性叙事进程,却忽略了隐性叙事进程,也就忽略了作品的潜文本,而这种潜文本往往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显性文本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生死疲劳》也存在一个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对小说的显性文本构成了挑战,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反讽效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个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所构成的张力与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隐性叙事理论为视角,美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红字》存在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进程。不同于以“原罪、救赎”为主题的显性情节,其隐性情节向读者呈现了三种家庭共同体形式——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共同体的崩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共同体的建立以及两者兼具的家庭共同体的新生;书写了海丝特四人在跌跌撞撞中寻觅家庭共同体的过程,表现出主人公强烈的家庭渴望。探究其隐性叙事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矛盾形象,发掘小说传递的另一重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赖艳芳 《海外英语》2022,(23):194-196
《在海湾》作为一篇20世纪初的女性短篇小说,其显性情节以新西兰为背景聚焦在塑造三代女性的生活特点和精神生活。其显性情节,尤其是看上去与人物塑造无不相关的新西兰风光被认为是作者思乡之情的象征。然而,其隐性进程则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独立于其显性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这股隐性叙事暗流与显性情节齐头并进,但是与显性情节所体现的象征意义背道而驰。同时,《在海湾》作为一篇女性短篇小说主要通过揭露女性的精神状态来传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而其隐性叙事展现了女性正在觉醒的意识。因此,《在海湾》的叙事进程在其主题意义上形成了补充性的关系。另外,显性的象征意义及隐性的暗流呼应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两大主题——“绿叶之下的危机”和“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哦,香雪》存在两种叙事进程,即显性和隐性。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铁凝通过对物象、片段铺设、插叙、环境等隐性叙事方面的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使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仲靖 《海外英语》2024,(2):211-213
中外学界对福克纳的《烧马棚》有一种共识:作品从儿童视角批评了藐视文明规则、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父亲形象。作者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流露出对美国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这确实是情节发展的走向。然而,在小说的情节发展背后还有一条并行的隐性叙事轨道。福克纳借儿童视角叙事的不可靠性,含蓄表达了对小说中父亲代表的身处时代变革中的美国南方农民的同情。发现这一双重叙事进程后,人物形象由扁平单一变得圆形多样,作品的主旨能够得到更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摇摆”是小说的动力所在.小说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存在”自身的边缘性、断裂性、易变性、非理性、个人性等内涵,使“摇摆”成为小说家建构小说时必不可少的叙事策略.“摇摆”在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叙事中的表现为曲线、否定、循环等形式.“摇摆”在小说叙事中运用的终极性目的是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9.
情节与冥想之间消解与建构的结构关系使米勒的思想在文本中得到表述,同时也反映出现代主义对以情节为主的传统叙事手段既超越又固守的内在矛盾.包括享利·米勒在内的美国先锋作家最终对情节的妥协,不仅证实故事情节在语言虚构艺术中的合法性,更表明现代主义反情节的形式探索实则是为情节叙事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一种动力.  相似文献   

10.
娱乐化广告在情节模式和形象塑造方面讲求一定的叙事策略,物的驱动和牵引是其叙事的动力机制,这类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潜在着危机。  相似文献   

11.
无字图画书叙事的完成必须借助特殊的叙事策略.无字图画书的叙事策略包括图画聚焦叙事策略和图画情节完成叙事策略.图画聚焦叙事策略分为图画自身强化聚焦和标题聚焦两种类型.图画情节完成叙事策略要求情节因果链完整和短促.  相似文献   

12.
琼瑶小说的叙事文本具有“爱情至上”和“爱情原罪”的典型悖论特征,这一特征主要通过显性叙事进程和隐性叙事进程的伦理观念冲突表现出来:显性进程突出“爱情至上”,追求纯粹的爱情;隐性进程受困于“爱情原罪”的伦理观念影响,追求世俗大众的理解。这种双重叙事进程形成了故事情节的不稳定性和张力,凸显了小说文本强烈的伦理悖论特征,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修辞效果和形式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叙事诗,从文本的叙事视角出发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始终以女性尊严为叙事的中心,女性尊严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对女性尊严的认知和歌颂隐含在作者的叙事中,女性尊严是情节组织的动力,是叙事情绪的主导,是诗作悲剧价值的集中体现,《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女性尊严的悲歌。  相似文献   

14.
图画书中的时间是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时间化是图画书的重要特征。在作品叙事过程中,情节设置、空间位移等方式推动了图画书的时间进程,细节、意蕴、画面效果等方式延滞了图画书的阅读时间。这种叙事特点增强了图画书的张力,提供给读者更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推动与挽留是各种叙事因素作用于图画书独立时间段的方式,使图画书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5.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动态地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建构过程,其层创结构为叙事"隐性进程"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阐释层创结构在叙事"隐性进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发现:(1)概念整合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该机制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的叙事"隐性进程"发挥建构作用。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且可深刻揭示叙事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极大地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相似文献   

16.
《湘南学院学报》2017,(1):48-52
小说《神木》通过两种身份(矿工/骗子)、一次置换(姓名)、两个场所(火车站、煤矿),编织了一个荒诞不经而又令人信服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人性的贪婪与罪恶。在这篇小说中,姓名、火车站、村庄、煤窑等意象,既是组织情节发展的叙事动力,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又是理解小说丰富内涵的叙事要素,具有独立的象征含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冥报记》是初唐写佛教灵验异事宣扬佛法的一部著名小说。作品中的梦境叙述较多,奇幻色彩明显,且大多具有隐性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叙事主题。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圆转型叙事结构、叙事空间虚实转换、以小说异延结尾深化主题的形式构建情节上的合理叙事逻辑,在梦境构造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叙事范例。  相似文献   

18.
格雷马斯按照二元对立的原则,将一个文本中出现的所有角色都归结为6种角色,并结合结构语义学和叙事功能理论,提出了他的语义方阵理论。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对电影《亲爱的》的情节进行分析,再运用语义方阵探求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期揭橥影片内在的叙事结构和逻辑。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小说的叙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文坛外高手”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其小说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从构成小说自身的叙事诸要素上分析,无论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情节,还是叙事语体、叙事笔调等方面,都带给读者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0.
<正> 1·1 叙事与叙事本体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剧是这种传播载体中的一类艺术形态。电视剧之为“剧”,则必然与人物、情节等艺术审美因素构成对应关系,而人物与情节又是叙事文艺类型的支架,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人物与情节就是叙事的全部内容。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观照电视剧,无论是创作,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