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中叶的政治家陶澍(1779-1839年)不仅荡涤了盐政积弊,而且在倡导海运上作出了成绩。1825年(道光五年),他由安徽巡抚调任江苏巡抚后,和两江总督英和、江苏布政使贺长龄新辟从吴淞口至十(?)这条入海道,并奏请以苏、松、常、镇、太仓之漕百六十石归海运,过令山、大沙,北趋成山,又转西偏北至庙岛达天津,“水程四千余里,旬月抵京,无一漂损者”①,民咸称便。实际上,海运开辟已久。“《禹贡》载,扬州贡赋,沿海达淮、冀州,夹右碣石入海,即海运之始,秦唐亦偶行,其道难稽。明则由胶莱内河转般登州,实为劳费。惟元代海运最久”。②清康熙年间.亦“开海禁”.“商船往还关东、天津等处,习以为常”。因此,予陶澍以首创海运的桂冠,实属不确。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的政治家陶澍(1779—1839年)不仅荡涤了盐政积弊,而且在倡导海运上作出了成绩。1825年(道光五年),他由安徽巡抚调任江苏巡抚后,和两江总督英和、江苏布政使贺长龄新辟从吴淞口至十(氵效)这条入海道,并奏请以江、松、常、镇、太仓之漕百六十万石归海运,过令山、大  相似文献   

3.
元朝海运漕粮始于至元十九年(1282),至正十六年(1356)海运停止;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启动海运,至正二十年(1360)海运正式恢复,至正二十三(1363)年秋九月海运终止。刘仁本作为方国珍的幕僚、受朝廷委任的官员,参与了元朝末年的海运,并以亲历者的身份用诗文记录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二年(1362)的督漕过程、运粮数目等情况。其记录真实可靠,可补史籍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海运江南粮至大都(今北京),是元朝政府应对南北经济差异,保障京师用粮的重要举措.桑哥秉政时期,曾出现元代海运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元武宗印位后,推行"至大新政",加强海运管理,提高运粮船户待遇,海运数又逐渐攀升,形成了元代海运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相似文献   

5.
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同时,唐以后开始出现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形势在元朝大一统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为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元廷通过海路、运河等方式,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运输大批的粮食。正如《元史·海运志》所讲:“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在运输方式上,除利用运河漕运外,元代大兴海运。究其原因,主要是海运具有运费低廉的优点犤1犦(卷三四《漕挽之宜》)。但海运也有运输不够安全…  相似文献   

6.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6,(11):48-48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A.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C.马可·波罗赞大都繁华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上为200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分叉部分 A 组第8题(以下简称“海漕题”)。此题引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景,并依据新材料新情景设置问题、创意极  相似文献   

7.
自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浙两省所开展的减赋运动,便以减漕为中心,先后相继,互相影响.大致而言,江苏减赋以核减漕额为重点,浙江减赋则以核减漕粮浮收为特色.经过此次减赋运动,江浙两省漕粮海运数量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成为清代漕运制度史上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8.
漕政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清前中期大力整顿漕弊 ,成效斐然 ;但到嘉道时期 ,随着吏治的腐败 ,国家控制能力下降 ,漕弊渐生 ,包括官吏的贪污、旗丁的勒索与被勒索、对百姓的浮收等等。嘉道时期漕弊的存在 ,为清代的漕粮海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事实上成为中国漕运制度废除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漕政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清前中期大力整顿漕弊,成效斐然;但到嘉道时期,随着吏治的腐败,国家控制能力下降,漕弊渐生,包括官吏的贪污、旗丁的勒索与被勒索、对百姓的浮收等等。嘉道时期漕弊的存在,为清代的漕粮海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事实上成为中国漕运制度废除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北宋汴河的漕运制度是健全的。漕船的运行以纲为编制单位,发运司共掌200纲。纲船实行官、私船分运制。在正常的年份,汴河实行一年四运制,每年漕运的时间约有二百余日,冬日需关闭汴口。最重要的漕运制度是转般法,在它运行的百余年间,对汴河漕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北宋对汴河漕额的规定是较稳定的,基本保持在每年600万石左右。有了这套健全的漕运制度,北宋才能维系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元代初期为了解决漕粮问题,曾开辟海运通道,但沿海岸线航行须绕行山东半岛,多有风涛不测之险。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胶莱平原利用胶河和大沽河道开凿胶莱运河。河成后,曾一度通漕,且运量较大,但仅隔十余年时间胶莱运河就被废弃不用。明代中后期,在政府官员中以及民间又多次出现重开胶莱运河的提议和行动,王献曾一度凿通马家濠运河,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然而,胶莱运河并没有全线贯通,不久又被废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选修)《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一节中有“漕运和海运”一目,介绍了元朝的运河运输和海道运输情况。但内容单薄,并给人一种“漕运”与“海运”概念并列关系的错觉,教学参考书也无相关的注释,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结合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江淮运河乃沟通南北运河之枢纽,元明清三代政府都极为重视对其整治与管理。元政府一方面防止其北段与黄河合流,另一方面加强整治淮扬运河,但随着元代海运的兴起,河运的整治与管理逐渐流于形式。明政府整治湖漕的重点在于疏浚清口与修建闸坝。清代康熙治河工程主要集中在清口、高家堰和海口三处。明清时期还加强了对河运的垂直管理。三代政府对江淮运河的精心治理,使得南方巨额的漕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并促成了运河沿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城镇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自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浙两省所开展的减赋运动,便以减漕为中心,先后相继,互相影响。大致而言,江苏减赋以核减漕额为重点,浙江减赋则以核减漕粮浮收为特色。经过此次减赋运动,江浙两省漕粮海运数量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成为清代漕运制度史上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5.
明嘉、隆时期,由于漕河淤塞,厉行海禁,无法保证京师及辽东军队所需漕粮的供给。为改变这一漕运废弛的局面,高拱执政后,提出疏通漕运,恢复海运,推行河海"二路并运"的治漕方略。这一治漕方略由于同张居正存在分歧,在隆庆后期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但在万历初元却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推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就此而言,高拱的治漕方略在隆万改革中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6.
道光三年到十九年,陶澍大力治理江南漕政:裁沉员、删浮费、革陋规、严制度、治江河、浚运道,保证了漕粮的征集和运道的畅通;特别在道光六年对苏、松、常、镇、太仓之漕粮实行海运,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7.
元代海运事业空前发展,山东半岛处于元大都连接江浙沿海各贸易重镇和朝鲜半岛的交会点上,因此山东半岛是元朝与高丽进行官方、民间商业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山东半岛不仅是高丽国麻布制品的主要销售地,也是向高丽国提供丝绵织品的重要基地;蓬莱水城清淤的考古成果再一次证实了元代山东半岛是中朝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相似文献   

18.
许穆夫人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她是卫宣姜的少女,约生于公元前六九○年或稍后。卫懿公当政之时)将她嫁给许国(今河南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许穆公。公元前六六○年冬)狄人侵占了卫国国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朝歌镇),卫懿公战死,卫人东逃漕邑(今河南滑县东),立许穆夫人胞兄申为卫戴公,临时定都于漕邑,当时仅有五千人。戴公月余而卒。第  相似文献   

19.
德祐二年(1276)元兵统帅伯颜占领湖州,祥兴二年南宋即灭亡.元代统治者在征服过程中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巩固统治的重要,元世祖就曾征召著名儒士.但是走上仕途的文人很多因受蒙古贵族的歧视而苦闷不满,终又消极归隐.这对元代文学有很大影响.元代的湖州文人,或如钱选的入元不仕,或如赵孟(兆页)等较多的是应诏入仕而终又归隐.因此,元代湖州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内容上功歌颂德的很少,反映隐逸生活、怀念往昔者较多.元代湖州文学的另一特点是与绘画的结合.湖州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湖州画坛为元初画家所崇敬,赵  相似文献   

20.
漕控,作为一种通过法律途径进行"闹漕"的重要形式,贯穿整个有清一代.围绕各种漕控案件,清代地方的官、绅、民展开频繁的利益纠葛与角色互动,"正当控漕"与"非法诬控"交织一起,成为官民之间维护私利的常见途径.漕控频发,问题的症结在于清代中后期漕政危机已经普遍地深入地方社会,浮收等积弊呈泛滥态势,而地方官所持有的办漕态度与执政理念往往直接决定漕控事件的发生和结果.漕控反映了漕粮征派对于绅民生活的深刻影响,并广泛地影响地方社会秩序的变动,因而本质上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清代国家事务在地方社会的执行状态以及地方社会秩序格局的动向.本文选取了清代"匡光文控漕事件",进行典型案例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