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共和与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况自由、平等,恃民胞而立,恃正名而明。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思想,对推动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一、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学校要与社会结合、教育要与生活结合,教学做三为一体。学校要与社会结合,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方向性原则。他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由此可见,他主张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办学方向,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富有、智慧,实质是人民需要怎样的学校,就要办怎样的学校;学校要与社会上最伟大的力量携手,为社会上最伟大的阶层服务。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  相似文献   

3.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什么是创造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论述新教育与旧教育同发明的关系时谈到:“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故发明之则常新,还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发明”的含义,“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象征。然后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信仰     
三十年前,中国舆论震于外人之压迫,所注意者,船坚炮利而已.逮甲午之战,知徒恃海陆军之设备不足以救国也,则又注意于改良政治.逮清末,尝立宪矣,民国更改君主为共和矣.而国家之衰弱如故、紊乱如故,则又日无教育以立基础,宪政不能徒行也,故又注意于教育.今日教育虽未能普及,然亦不可谓无所推广矣.……  相似文献   

5.
【决胜真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的确,世界真奇妙,世上的事情千万般,再难的事情总有人跃跃欲试,而果然就能做出许多来;再容易的事情,也有人把它视为畏途,真就裹足不前。这正如前人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请以“难与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信仰     
三十年前,中国舆论震于外人之压迫.所注意者,船坚炮利而已。逮甲午之战,知徒恃海陆军之设备不足以救国也,则又注意于改良政治。逮清末,尝立宪矣,民国更改君主为共和矣。而国家之衰弱如故、紊乱如故,则又日无教育以立基础,宪政不能徒行也,故又注意于教育。今日教育虽未能普及,然亦不可谓无所推广矣。其未受教育者不必论,即就已受教育者验之,其人格之堕落,  相似文献   

7.
短文译注     
公孙仪①相②鲁③而嗜④鱼,一国尽争买鱼而卖之。公仪子⑤不受。其⑥弟子⑦谏⑧曰:“夫子⑨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⑩唯⑩嗜鱼,故不受也。夫即(12)受鱼,必有下人之色(13);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14);枉于法,则免(15)于相。虽嗜鱼,彼(16)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17)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有恃也。”  相似文献   

8.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9.
师道尊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缰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相似文献   

10.
《说文》:“新,取木也。”木有取去复萌之力,故新有层出不已之义。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分,其在兹乎?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2008,(4):2-2
方明,一位91岁高龄的世纪老人。他17岁师从陶行知,始终坚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的信念,走过了历时十一年的领导上海地下党教师工作的革命岁月。当卸任全国教师工会主席后,又担负起陶行知研究会的重任。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教师职工代表大会、恢复教师节、制定《教师法》等重要提案,被教育界人士尊称为"方老"。他心中念念不忘老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的精神,倾注90余年历练的人生积累、经验和智慧,为弘扬行知精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掬心竭智,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  相似文献   

13.
公孙仪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嘈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惟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重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卷上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31]①“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初稿为“不期工而自工”.本则词话末尾[]内的数字,是用于标明手稿上排列的次序:下同.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①[32]  相似文献   

15.
[原文]魏文侯①问狐卷子②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③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④拘。兄贤不过舜,而象⑤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⑥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选自《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16.
董必武有诗曰: "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生活即教育"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当代人民教师,品读陶行知教育名言,品味陶行知教育艺术是为人师者毕生追求与实践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列,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谢客也,为君之言失失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  相似文献   

18.
共和精义     
共和譬之金,国家譬之金矿。专制横威,民气雌伏。共和之道不昌明,犹金在矿,瓦石蔽之,榛莽障之。天府虽富,不可得而见也。及民智日开,意志无由宣泄,则必思所以解脱其捆缚,犹之财用不足,则思辟地利以足生计也。故当民穷力敝之秋,有人告以某处有金矿,则闻之者莫不争先恐后以趋之。  相似文献   

19.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相似文献   

20.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