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学生“写”论文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图书馆的杂志上,常会看到有些文章旁注着“已用”、“再用”等字样,这是一些大学生为应付作业写文科课程的论文,先“采用”此文后担心重复使用给后来者的提醒留言。有一篇文章旁竟写着“已用”、“再用”、“又用”、“不能再用啦”、“再用一次吧”这么真真假假一长串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像这样在杂志上或网上找一篇文章印出来作为自己论文的做法,是现今一些大学生“写”论文的一个诀窍、一条捷径。某门课程结束时的小论文可以这么“写”,毕业设计的大论文也能这么  相似文献   

2.
记不清有多少次学生这么问我:“老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呀?”面对外延如此大的一个问题,我总是微笑着回答:“用心!应该用‘心’去作文。”的确,一篇文章,不用心,没有真情实感是不能打动读者的。真情流露是优秀文章的灵魂。因此写文章,我们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个人,对于不熟悉的,可千万别轻易动笔。做到了这一点,我想,任何一篇  相似文献   

3.
撰写论文,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论题选准了就等于写成功了一半。这话一点不假,一个选题的好与坏、新与旧、大与小,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质量,决定着一篇文章的价值。不少老师在CN刊物上频频发表论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选题新颖,富有独创性。那么,选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笔者谨以自己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一、在“新”字上下功夫“新”即选题要新颖,要言他人所未言,或者拓展他人所已言,或者推倒前人之定论,或者独…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在读《时文选粹》时,发现有一篇文章的作者署的名字是“佚名”。我不认识“佚”字,但看了一会儿,我又发现了几篇文章也是这个叫“佚名”的写的。于是,怀着好奇心,我干脆翻开了目录来数一数,呵,署“佚名”的文章竟有十七篇。我突然对这个叫“佚名”的作者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他(她)究竟是何方神圣?这本书就连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文章也只收了一两篇,为什么收录了他(她)这么多的文章?不知是哪个记忆的火花在我脑中闪过。我一下子想起了小学音乐书上有好几首歌的词曲作者都叫“佚名”。想到这儿,我对“佚名”就更充满敬佩之情了。他(…  相似文献   

5.
写“教后记”是从新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一些教师对写“教后记”在认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有必要固本清源。“教后记”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引领师生教学相长。写“教后记”应是有感而发,不拘泥于何种文体形式,但要遵循实用性、具体性、指导性、借鉴性等原则,更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6.
说实在话,我能走上校长岗位,主要是靠作文.最初我帮学校写总结,帮领导写报告,后来自己写博客、论文,再后来便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当一些报刊陆续登载了我的一些文章后,我便有了一点名气,得了一些小荣誉,于是便当上了副校长.  相似文献   

7.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做毕业论文,导师看了他的论文,说:“这文章不是你写的,你不可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留学生说:“是我写的。《新概念英语》4册我都背熟了。”他的导师半信半疑,然后随机抽了一篇文章让这个中国留学生背。果然,他背得滚瓜烂熟。导师不得不信服,说:“我相信这篇文章是你写的了。”网络时代的今天,老师、同学们整天接触电视、电脑、影碟,家长也好、同学也好,往往忽略了传统的背诵。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古人留下的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还是值得我们保留的。背诵,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说法。不是说,读熟唐…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自从学习作文以来,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个要求便是“写具体”。这是因为:①“写具体”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之一;②不少同学的文章常常达不到“写具体”的要求。下面用一些比较浅显的例子再给同学们谈一谈“写具体”。比如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火车站,但是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却并不因为这个站很小就对工作马马虎虎,他们对工作很认真,很负责,效果也很好。你们看,这个材料多值得我们去写呀。可是怎么写呢?就用刚才的那几句话能行吗?显然不行。为什么?因为刚才那几句话一点儿也不具体,读者既看不到这个小站如何“小”,更看不到这  相似文献   

9.
杨立新 《教育文汇》2006,(12):39-39
作文课上,我很少直接对学生说今天要写什么。有一次作文课,我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来进行一个创造力的测试。”其实这个测试源于不久前《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的启发。那篇文章写的是,给你一个废弃的铁罐,你能想出它可以作哪些用  相似文献   

10.
一日,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我偶然发现很多杂志已被同学偷偷做了“批注”,内容大致是“该文已摘用,××系”。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让他人在写论文时,不要摘抄了同一篇文章。一些老师惊呼,现在多数大学生成了“CV专家”(剪切和粘贴的快捷键分别为Ctrl+C和Ctrl+V)了,论文没有一点创新之处。一方学术净土开始受到诚信和道德的拷问。当抄袭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当拼凑掩盖了创新的光芒,部分同学为这般“缝缝补补”打出了“引用”的旗号,贴上了“借鉴”的标签。殊不知,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即使没有明显的大段抄袭,仅仅是所论泛泛,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1.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类期刊上常常会见到这类的文章,但仔细阅读后,发现大部分文章存在一个基本的误区,似乎一个教学设计中有读有写就是读写结合,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笼统地总结读写结合的途径为复述、仿写、扩写、续写、读后感等。那么,扩写、续写、读后感是不是有效的读写结合呢?深入思考一下: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写,我们应该围绕着什么目标写。我们就会发现,复述、仿写可以读写结合;扩写、续写、读后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因为这里的“写”应该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检测,就如我们从《落花生》《白杨》中读出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一篇文章,这是读写结合,这是把文章当范文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读完了“托物言志”的文章,接着写一篇读后感,无论是从内容角度还是语言形式角度落笔,其写作内容都是对学生的原有积是的检测。而不是对这篇文章、这节课学习效果的检测。同样的道理,扩写、续写,无论学生写得好与坏,都不是他这节课学习的结果,而只是对固有水平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多写。似乎在这一个问题上语文界并没有什么争论。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在贯彻“多写”这两个字上面,广大语文教师其实有很大的分歧。比如,要“多写”,究竟多到什么程度算“多”?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以每篇文章600字计算,包括作文和课外练笔,每学期大约写13篇文章。而且这样的算法,是寒暑假一个字也用不着写了。许多语文教师都觉得这个要求太低,…  相似文献   

13.
平时在家里,妈妈总是不让我干活,可我都12岁啦!于是,我写了一篇《渴望》,表达我渴望“长大”的心愿。这篇文章中涉及一些事例,我特意把这些事例写得很具体、很细致,自己还很得意呢。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拿给老师看,老师却说文章的中心不突出。我当时还傻乎乎地愣着,老师问我:“你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说:“我渴望多帮妈妈干些家务,渴望‘长大’。”老师又说:“你看,你把你妈妈不让你干活的事例写得这么具体,又把你  相似文献   

14.
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莘莘学子来说,最后一道难关恐怕是写毕业论文。对不少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生,一本正经地写一篇像样的文章,这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何况要写一篇一万字以上的长篇大作。于是,“查资料”是免不了的,“Ctrl+C”和“Ctrl+V”也就成为用得最多的组合键。但是,至于查好以后怎么用,这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博采众长,吸收各种思想,网络使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而有的人却做起了“裁缝”,大段大段的剪贴,七拼八凑了万余字,文章里面基本上都是别人的成果;还有的人似乎很有经济头脑,在网上做起买卖论文的交易……同是利用网络完成论文,他们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本期策划将引领大家就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诚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2004,(8)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具有时代感和人文性。比如:纯洁、执著、淡泊、默契、精彩、成功、感动、压力、出错、视野、喝彩、节奏、韵律、对手、根等,然后再结合“经历、体验、感受”自行立意,进行写作。现集合一些作文话题,同学们可以多加思考。1.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请以“追寻美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3.请以“宽容与自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4.生活中常常就是这样,方向固然可以帮你找路,但并不等于就是路。请以“路与方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一只水母带着一个谜团,浮游到海边,问一位正在垂钓的哲人:“世上为什么很…  相似文献   

16.
《贵州教育》2013,(10):40-42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山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齐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首先从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一份问卷调查材料入手,直面我国的历史课常教学现实,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堂缺失“人”、“情”、“魂”。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校对的文章里面有一篇文章写:“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意思是人一旦被贴了某个标签,就会不自觉地向这个标签靠拢。”于是想到,标签可以定义一些人事物;撕掉标签,也可以获得另一种面貌。那么关于“标签”,不知大家有什么想分享的故事呢?林枍:故乡的银杏叶。是11月的景致了,暮秋已深,手心又恢复了它原有的温度,想念着,那片银杏树落叶铺成的金色海洋。树干上的秋千会不会还像当年一样,  相似文献   

18.
偶然读到张中行先生发表在《读书》杂志1989年11期上的一篇文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顾随文集》)。不由得心中感叹:大师驾鹤已西去,道德文章永留存!特别是先生有关文风的一段文字,的确切中时弊。张中行先生在文章中认为有一种“各行其是”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生活化科学     
很多人记得并不时提起章鼎儿老师在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科学交流活动上说的一句话:“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是什么让一向含蓄的老章这么动情?是一条河流——一条承载着生命、美和儿童生活的河流。我从章老师本世纪初写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20.
一、习作中的“无话可说”【案例1】在习作辅导课上,王智杰面对“我喜欢……”这个习作题目,感到十分为难,先后写了三次,都中断了。翻开他的习作本,前三页分别写着“我喜欢写毛笔字”、“我喜欢玩电脑”、“我喜欢帮助人”。每个题目下面,都或多或少地写了一些。这时,他又说:“我不知道写哪一个,哪一个都写不好。”我知道,他说的“好”,就是写详细些、写多一些。我教给了他解决问题的方法:(1)把这三篇习作连接起来,其实就是一篇好文章;(2)到隔壁电脑房玩半个小时电脑,但要记下自己做了什么,可以“我喜欢玩电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在完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