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自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异域文化的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广泛的传播,这种传播是在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形态的观照下,在既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被吸收和改造,并通过实现教化的功利目的与儒道互补,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共同形塑着中国人的整体品格。  相似文献   

3.
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作为体系完备的宗教信仰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思想。早期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初传日本受到排斥;推古朝时期受到圣德太子的扶植,三论宗与成实宗在此时传入;大化改新后异常兴隆,法相宗和俱舍宗传入;奈良时期臻于鼎盛,华严宗和律宗传入。奈良末期,佛教由盛转衰;平安时期,政教分离。早期佛教具有政治佛教和神佛习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佛教语言的世俗化更是以其巨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之中,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世俗大众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6.
元代道教史籍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尤以三教圆融思想最为突出。在儒家方面,主要吸收其忠孝、诚等思想;在佛教方面,主要融摄其普度众生思想、因果报应学说、心性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建筑测绘是本专科教育的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以民居为建筑测绘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探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中国民居种类多样,各具特色,面对种类繁多的民居,在测绘时需要抓住不同的测绘重点,才能在测绘的最终效果中生动地再现各个民居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8.
佛教东来,给中国文化输入了无数的新鲜血液。民间风俗,作为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自然因此而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其中尤以丧俗为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本就有灵魂的观念,人死灵魂不灭,这个灵魂,即人们俗称之“鬼”或“鬼魂”。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与汉民族本有的“灵魂”说相结合,就使人又产生了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或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等畜生,或成为饿鬼,或堕入十八层地狱,受尽诸种痛苦、折磨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民间的丧俗自然添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形式。而有些本为佛家所行的丧葬仪式自然就更直接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包容,融会贯通,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佛学三方面哲学特点,解读了中国佛教至今依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何种特点?这一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从佛教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续佛慧命的根基以及佛教持久不灭的生命力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佛教具有平民化、禅观实践与圆融精神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12.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语言中,最能反映其民族特点的莫过于它的词汇。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悠悠的历史长河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汉语成为一种最具表现力、最生动活泼的语言之一。人们可以通过汉语的词汇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反过来,通过历史上的一些情况,诸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历史事件、文学样式等等属于文化范畴上的东西也能加深我们对汉语词义特点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词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顽石点头”的传说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当时著名的高僧竺道生在建康提出“一阐提迦,皆可成佛”的主张后。受到佛教界的一片反对.竺道生被开除佛籍,赶出建康.来到苏州城外的虎丘山上修行。因无人共语,只好对着石头讲述自己对佛经的理解,有时讲到得意之处,不禁会问石头:  相似文献   

14.
寺庙碑刻是张掖碑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佛教的碑刻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为我们研究张掖明清时期的佛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依据这些碑刻资料,对张掖明清时期佛教的兴盛原因、寺院状况以及藏传佛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诏、大理国直至明清时期,楚雄和洱海地区一样,佛教盛行,紫溪山成为滇西佛教胜地。但前期即南诏、大理国时期,主要盛行的是佛教中瑜伽密宗(滇密),僧人称为阿阇梨(即梵语Acarya,也译作阿吒力);后期即元明清时期,主要盛行佛教禅宗,密教流入民间,日趋衰微。昆明《筇竹寺天相师塔铭》(景泰四年)说:“佛法自汉明时传入中国以来,云南远在荒服之外,未闻有奉其教者。至唐,其教渐盛,南夷俗奉佛者尤众,  相似文献   

16.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事业是一种求"善"的事业,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个体的精神自由,因此,教师的职业行为存在着广泛的道德生活空间,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也决定着其职业成就.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劳动价值的潜在性、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形式的个别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决定了:教育也是教师个体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及其艺术与中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的大规模营造和宋、元、明的修葺,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从须弥山石窟的形成历史、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可以看到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教育在朝代更迭中走向成熟,发展出了适合自身的特点,并延续或影响至今。本文将通过两组汉字:蒙、教、学、习,经、理,对古代对蒙学和高等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分析蒙学鲜明的模仿性、实践性,高等学校教育偏向哲理性的特点。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与汉字共同推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探讨汉字与古代教育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它艺术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歌的特点在于除了可以阅读,亦宜吟诵,又或者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表演。诗歌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或唤起情感共鸣。通过对比中国诗歌来分析越南古体诗歌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两国民族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两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于学习越语的中国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家写文,大都体现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而《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体现的思想则是复杂的,细品味它与佛儒思想的糅合,从《聂小倩》、《席方平》、《林四娘》等魂灵故事看,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又不同于西方佛教思想,这种佛儒糅合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相吻合,但更有它独特的地方,笔者称它的蒲松龄的中国佛教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人的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