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人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内容逐渐增多,对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强化对民族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实践,并借此强化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教学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本文就此抛砖引玉,以供参考。一、有效利用文本资源,引导体会民俗风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民俗文化的文本并不少  相似文献   

3.
语教学是以社会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而民间风俗化传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因此,恰当重视及搞好这方面的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对语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的理解,拓展他们知识面,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化,了解中国国情,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章从民俗与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俗与语教学中的化传承教育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弘扬民俗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渗透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及课外的民俗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问题备受关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进入高职校,随着学习压力的降低和专业课的跟进,学生迫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将有助于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可见在高职语文课堂落实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民俗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了解国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人格与心态,思想与行为,是炎黄子孙的标识.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及手段,其对民俗文化的承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浸染着民俗文化传统.而长期以来,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承传优秀民俗文化这一责任却疏忽了、漠视了.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凝聚。面对当前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大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我国民俗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秀媛 《华章》2007,(2):65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备受关注,广大语文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可谓硕果累累,但美中不足是关于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扎根于大众、立足于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注意从生活中去考察、理解,从而来比较自己与作者认识的异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对弘扬我们伟大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一词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被"冷落"的对象,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无人提及"。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重要位置,我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把文化提升到了一个高的层次,这势必对学校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载体,更加有必要对民俗文化有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乡土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中学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个民俗文化丰富而精彩的国家.民俗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蕴深刻,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内涵.甚至一些日常话语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5,(5):82-82
民俗文化是世界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它的内容十分广阔,大体上包括了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看似大俗,但未必不包含着大雅;它看似个别,却又孕育着普遍;它看似固定,然而又时时在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聚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资源,锁定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的特质,主张依托现有中学语文教材序列,挖掘并梳理资源,统筹并实施教学,在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关注和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语文课程更加充实与丰满,提升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理解与自信。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熏陶作用。民俗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的存在,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大年三十守岁等等,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解读作用。不论是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红楼梦》,还是现代鲁迅的“未庄文化”、当代的寻根热潮,或是外国巴尔扎克的“风俗研究”、《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无一不在自觉的追求民俗文化。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挖掘民俗描写的作用,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及独运的匠心,从而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9.
龚循英 《湖南教育》2003,(24):29-29
精读感悟。新的语文教材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课文首次见于7~9年级的语文教科书。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贴近现实,贴进生活,并注重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面对这些新的课文,教师的“第一冲动”就是要仔细阅读它,体验它,感悟其中的内涵。在诵读、精读中理解、感悟,这是准确把握教材的必然过程。诵读、精读是感悟的基础,特别是诗歌,只有反复诵读、精读,才能体会其语言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教师只有先作一番鉴赏,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以体现自读感悟的教学理念。拓展想像。文言文用极简洁的文字反映了极丰富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乡土资源中有丰富的素材,要充分挖掘,将之积极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耀感和强烈的爱去学习,理解内涵,激发兴趣和热情,学生将会情趣盎然,乐学善学,语文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