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刻书产业因雕版印刷术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官刻、坊刻、家刻三大刻书系统共同发展支撑起宋代庞大而勃兴的刻书产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公文汇编等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2.
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入宋后发展迅速,到南宋持续兴旺.刻书产业成为宋代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所记:"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异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相似文献   

3.
王展妮  彭菲 《兰台世界》2016,(6):113-116
通过雕刻技术、造纸业及刻工三个方面考证泉州刻书业的渊源,并对宋代泉州主要刊刻书籍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考证,总结出宋代泉州刻书业的四个特点:官刻发达,坊刻薄弱;内容多为经史名著及诗文集,兼涉子部,不乏精品;刻本大多无堂号;运销海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5.
一是宋代对刻书事业管理的重视,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与研究了宋代刻书禁例;二是历代宋版书的海内外流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宋版书的现存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了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字体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了公使库刻书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四川刻书知见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分析了宋代四川刻书的背景,论述了宋代四川刻书的基本情况,并开列四川宋代刻书知见书目110种.  相似文献   

9.
明代官府的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恬《书隐丛说》谓:“官刻之书,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此外“官司至任,数卷新书与土仪并充馈品”。这说明明代官府刻书的兴盛和普遍。以中央而言,沿历代建置有国子监刻书,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处:一为南京国子监,一为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称为南监或南雍。史称“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徐达入元都收图籍”。(《明史·太祖本纪》)把所藏宋元雕版尽入南监,故梅《南雍志·经籍考》说:“本监所藏诸梓,多自旧国子监而来。”南监就是根据这些版片,加以修补印行,即后世所称的“三朝本”,其中以《十七史》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刻书大家张海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清代刻书大家张海鹏的生平、刻书思想、过程、数量、特点、阶段及其影响。揭示了他对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先谦与刻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先谦为近代著名学者,是“湖南四王”之一,著述五十余种,刻书也极其丰富,清末湖南思贤书局刻书即多由其主持,本文介绍了他的刻书活动。  相似文献   

12.
13.
论清代武英殿的刻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清代各朝武英殿刻书沿革情况及殿本的价值进行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清代图书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刘志盛 《图书馆》1989,(3):31-33
湖南思贤书局是我国清末著名的雕板印刷书局,其前身为湖南思贤讲舍,它始建于清光绪五至七年(1879—81),至光绪十六年(1890)王先谦致仕回湘后,与郭嵩焘等商议,就思贤讲舍刻书处设局刻书,十七年(1891)在王先谦等人的倡议下,湖南思贤讲舍刻书处与长沙黎家坡的湖南传忠书局合并,正式组建湖南思贤书局。延至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时,思贤书局一直是湖南官家刻书中心;入民国,浏阳刘人熙因书局地址创办湖南船山书社,时至今日,几度春秋,世道沧桑,数经变故,长沙人多只知有船山学社,而不知思贤学局历史了。  相似文献   

16.
明代藩府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本,历为世人所重视,被藏书家视为明代刻书之善本。明代藩府刻书究竟有几家,刻了多少书?现在无法有个明确的回答。先辈叶德辉先生《书林清话》中有明代藩府刻书一节,但所列藩府家数不多,所录刊书数量少且错误较多,故撰此文以补校之。  相似文献   

17.
18.
在宋代有记载的27部楚辞类著作中,已知付梓的有13部,近50%。这样大规模的刊刻《楚辞》,从根本上改变了宋代《楚辞》的传播方式,让宋代《楚辞》的传播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