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既是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则是指由社会的主体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文化。"和"不是巢湖农耕文化的唯一,也不是全部,但无疑是巢湖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追溯农耕文化,可以说从炎黄神农氏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农耕,就开始有农耕文化.因为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文化,它具有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等特点,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族、风俗和各类祭祀活动等.加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主体就是农民,他们大都束缚在这一片片的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再生产活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自己特点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蒋勃 《贵州教育》2021,(20):11-12
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本质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5.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儒家“行夏时”、“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的重农思想,对白族农耕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反对“竭泽而渔”的主张对白族农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白族特有的农耕方式、儒家思想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白族农耕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透过白族农耕文化与儒家重农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重农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巢湖文化是一地域文化、范增其人、范增悲剧所折射的地域文化品格三个方面,用“理性的感情”,而不是“感情的理性”态度,对巢湖文化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从而更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的理念、又好又快地发展巢湖经济.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农业古国。亘古至今,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宝贵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农耕文化是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教育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对农耕文化进行传承和再发展。其中,幼儿学前阶段教育工作中实现农耕文化的挖掘和应用,既可以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有效传承农耕文化。幼儿园中幼儿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农耕文化的融入,可以加强幼儿与自然、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教师可以教导幼儿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对于广大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现阶段促进幼儿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可靠对策。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农耕园本文化的挖掘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是在游猎生产中崛起的民族,因而拉祜族文化最初为游猎文化。崛起于游猎生产的拉祜先民,在经历漫长历史岁月演进后,最终归宿于农业,创造出拉祜农耕文化。拉祜农耕文化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乡村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化的勃兴,农耕文化内容在教育中呈现明显缺失状态。乡村农耕文化中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态观念,都与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在新时代,利用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塑造良好品格、传承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身体效能和树立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等多重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农业技术的“未完成性”的同时,进而思考人的“未完成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时,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农耕实践相结合、农耕文化渗透于各课程、家校社三方联动、考核评价多元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农业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学生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为了使乡村学生领略到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乡村班主任可在校园周边开辟"开心农场"种植基地,利用暑期开展相关活动,以此丰富乡村学生的暑期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农耕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融合各种文化、各类宗教为一体,逐步形成的耕作仪式,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四种农耕仪式作一解读,以期揭示农耕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厚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一些古朴原始的低势能传统习俗,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对当今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影响是极大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农耕文化习俗,不论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有重要的理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侗族农耕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分析,算是一个初步尝试,恳求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燕赵文化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是古燕国和赵国的合称。常说的燕赵之地,主要指河北全部和山西东部地区。从地貌看,地形多样,而以高原、平原为主。因此,燕赵之地便成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这两种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为燕赵地区文化性格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关系看,游牧人和农耕人的对峙和  相似文献   

15.
杨铱  阳淑  熊丙全 《教育与职业》2021,(10):109-112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推进高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双高"专业群中的休闲农业专业探索出以地方农耕文化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把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府农耕文化品牌教学活动,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拓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如悠久而漫长的农业文化成就了房屋与土地的价值一样,农耕经济使得"牛"这种牲畜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然而农耕却不是"牛"在先民生活中的唯一社会功用,我们在先民的文字训释中可以看到"牛"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 ,畜牧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同样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结合的历史活动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试图通过部落制度对游牧民族历史进程作用的探究 ,来揭示我国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9.
颜肇鹏 《新教师》2022,(5):22-23
<正>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下,各地积极开展农耕文化节、农耕文化展览等活动,掀起了一股农耕文化热。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农耕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农耕文化导向的研学课程建设,如何让学生通过农耕体验来学习了解到更多的农耕文化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甘肃河西地区文化具有多元性,但主导文化仍然是农耕文化。忠顺孝悌、仁爱互助等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对雪漠等河西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作家通过创作思考农耕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具体可归纳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对家庭本位意识的审视、对农本意识现代化的思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