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的学习的境界。如何使对话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1、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  相似文献   

2.
“对话式”语文教学与智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 ,教育具有对话性 ,教学即对话 ,对话也是一种创造 ,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 ,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他们获得知识 ,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的学习境界。一、采用“对话式”语文教学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1.打开兴趣之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有位科学家曾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对话式”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语文教学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它所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识”、“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4.
克林伯格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是这样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多方面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个体或群体、教师与文本等。我认为整个对话过程,应突出“人本”对话,因为文本是学习的凭借。教学对话的起点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读在先是前提;教学对话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读懂是核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曲解了“语…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对话式"语文教学 "对话式"语文教学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它所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识"、"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关键在于着力创设对话情境,精心构建课堂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文本的意义,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然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对“对话”的理解不够透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  相似文献   

8.
克林伯格认为,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时试图以“对话”为契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思想,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课前,教师必须先和文本对话,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对文本有清晰的轮廓,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在于反复地诵读与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不仅是要求学生,对教师也同样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追求走向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很显然,“对话”意味着平等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被动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从封闭性学习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的一步。文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文体;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以求对话者之间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之一,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质也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自我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对话的载体,交流的平台。文本内的对话,就是师生、学生的对话交流始终落在文本上,把文本分析落到文章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段上,挖掘出文本潜藏的内涵,让学生从独自品尝到交流分析,在不断地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朱瑛 《宁夏教育》2006,(4):41-41,43
第一,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它认为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可以获得独立的感受与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积极有效的对话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很显然是“对”而有益的,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几种不良的倾向: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很多对话是空对空的无效对话,就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一、对话前提:深味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亲身体验,然后才能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如何做到…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是师生之间问答似的。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浅层次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表演性的。部分学生学会了,但看不到会学了,看不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看不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前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充分,课堂上缺乏师生对话的策略。总之,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发展。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对话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式”课堂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明确支持学习的建构性、协商性和参与性。其理论根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应始终以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寸芳芳 《陕西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文本、学生、师生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对话过程中来呢?我认为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地倾听与言说中学会阅读,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