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2.
赵琳 《山东教育》2014,(9):57-57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德育学科化建设.已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我们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实际,把《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实施德育学科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来有效落实德育科学化的问题,开展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班主任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下面,我们把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思考与做法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其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一课程是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顺应社会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深入了解人生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即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言行得体。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若脱离的现实生活便毫无意义。所以,本文立足于“社会”这个基点,以导入社会信息、模拟社会场景、开展社会实践三个策略的应用展开了论述,为“社会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勾画蓝图。  相似文献   

6.
邓永鸿 《教师》2010,(19):83-84
自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以来,我们以校训“博学、明理、厚德、求真”为指导,深入开展“开放品德课程.进行明理教育”的实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实施策略是:以构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乐于学习的学生为实验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个性健全的人”的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9.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训练应该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迈开自己的步子加强“主体教育”、加强“情商教育”并使之与原有的“智商式教育”态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写作》教学效益的新途径。本文从对上述新教育观念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写作学习情商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主体情商教育”在《写作》“立体数学模式”中的实践三个方面说明,加强“主体情商教育”确实是提高高校《写作》课素质教育效益,切实提高写作者主体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豪 《广东教育》2002,(9):50-50
我校结合汕尾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总课题,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这一子课题组织教改实验。  相似文献   

13.
小编热评     
欧金昌 《广西教育》2013,(16):24-24
明星剧照进教材需谨慎 “港剧剧照入选内地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材,流行文化对教育的渗透可真厉害!”近期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港剧《天涯侠医》中,演员卢巧音和马国明穿着民族服饰参加婚礼的剧照,出现在内地一本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要求学生指出他们两人服装所属的民族及其民族聚居地区。而马国明在《公主嫁到》中身着唐装的剧照,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重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于物、动于心”,着力学生的情感渗透,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公民道德教育当然是品德课程中不容忽视的。儿童的生活更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一、在班级生活中渗透把品德课程教学与班级生活、班级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的公民道德意识。如教学《小学生活开始啦》《游戏欢乐多》时,课间班  相似文献   

16.
熊跃 《广西教育》2008,(10):35-36
课改以来,国家把原来的“思品”学科改为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就是要在“思品”教学中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情商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对情商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情商是人的个体所具有一种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科学的思想、至尊至爱的情操之集合。论文强调,情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中要强化对情商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把生命教育渗透于品德课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中。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巧妙地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其中,充分挖掘品德课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热爱生命,分享生命快乐的最好场所。下面,本人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19.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20.
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正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所以笔认为“荣辱观教育”的提出,更加凸显《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艰巨性。应把荣辱观教育融人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各个环节,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