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为国家管理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以德治国"的论述,但在今天它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在其指导下,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管理应该而且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有机结合,本文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传统依据,以及在高校的统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考,以求高校管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也是形成高职办学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对“双师”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了分析,并对以加强“产学研”、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入本地区行业协会、深入企业一线等措施和途径培养教师“双师”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中存在"读"与"做"教育观念,早期的科学教育强调"读",20世纪初针对"读"的科学教育,出现了重视"做"的科学教育思想,但我国当下的科学教育依然过分偏重读的一面,为此,科学教育的改革应强调做的一面,在读与做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做"不仅仅是"玩",而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点的探索性活动。学校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做"科学的条件,研究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In the UK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use of end-of-module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40?years. This has been justified by various pedagogical arguments. In addition, students themselves prefer to be assessed either by coursework alone or by a mixture of coursework and examinations than by examinations alone.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alone or by a mixture of coursework and examinations tends to yield higher marks than assessment by examinations alone. The increased adoption of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ha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over time in the marks on individual modules and in the proportion of good degrees across entire programmes.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appears to attenuat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 attain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rsework marks and examination marks tends to be greater in some disciplines than others, but it appears to be similar in men and women and in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ollusion, plagiarism and personation (especially ‘contract cheating’ through the use of bespoke essays) are potential problems with coursework assessment. Nevertheless, the increased use of assessment by coursework has generally been seen as uncontentious, with only isolated voices expressing concerns regarding possible risks to academic standards.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法律文化的基本型态与现实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化研究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人治与法治的二元分析模式并不能准确阐释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的复杂特性;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明显具有多元混合、交织并存的特点,其基本型态可概括为臣民人治型法律化、草民自治型法律化、牧民神治型法律化和公民法治型法律化四种。阐释西部多元法律化互动的现状及其未来变迁的趋势,进而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园调查和图书资料查阅,掌握宜春市辖区内农耕文化发展传承状况,保护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参考农耕文化保护开发成果案例,提出宜春农耕文化保护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中国,法治论经历了被孙中山肯定,蒋介石否定,邓小平、江泽民再次肯定的三大阶段.法治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符合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抉择,走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由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们从法治论在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黄被中原王朝视为重要药材以及大黄陆海两路贸易的相继发展,大黄发展成为"控驭外夷之具"而付诸实践.在乾隆五十一--五十七年关闭恰克图贸易期间清朝实行大黄制俄.在制俄实践中,为查禁大黄而查禁毛皮,从而引起了系列连锁反应,对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大黄由对付陆路之夷扩展为对付陆海两路之夷,大黄制夷观念发展为茶黄制夷观念,并付诸于实践.清代社会按成案、成例处理类似事务的严格要求,使得错误观念产生后重重叠加,不断强化,而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有利于大黄制夷观念消解的因素不受重视,甚至被扼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清代大黄制夷观念不断发展强化,并在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2.
目前 ,师德评价形式化、内容窄化、过分量化、外部管理导向、以奖惩为主要目的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师德评价应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几个层面 ,依据教师如何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对待师生关系等内容 ,运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写进我国宪法,这是建国以来法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切实维护宪法权威,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好法治本身的问题以及强化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5.
游记这种文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更加成熟、更显重要 ,它是作者在旅游中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述 ,是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画面融为一体的美文。篇中有“我” ,情景融合 ;捕捉特点 ,寻找角度 ;移步换形 ,注意穿插 ;勾勒风俗画等 ,是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斗诗百篇”[1]22(《饮中八仙歌》),然而其诗文有散失,虽然历代文人不断搜集其散失的作品,并录入其集,但仍有许多诗文不确定为李白之作,需要加以考证的。如唐代古文家独孤及的《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一文就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李白集,致使今人误用。郁贤皓先生在《黄锡珪〈李太白年谱〉附录散文辨伪》一文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但张君瑞先生在《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天真》一文中仍将此文作为李白之作加以引用,故而笔者在此对先生此文的小瑕疵做出指正。  相似文献   

17.
Using cluster-analysis in a sample of 65 Norwegian 10th graders, we identified subgroup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relatively low beliefs in personal justification of knowledge claims, as well as subgroups characterized by the opposite pattern of knowledge and personal justification. Moreover, the high knowledge/low personal justification groups diff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strengths of their beliefs in justification by authority and justification by multiple sources. After having read multiple conflicting texts on a science topic,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increased their knowledge about the topic and lowered their beliefs in personal justification, combining this pattern with higher beliefs in either justification by authority or justification by multiple sources. The subgroup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knowledge and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personal justifi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trong beliefs in justification by multiple sources performed best on a multiple-text comprehension measure.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从物我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考察,《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与先唐其他物色赋的艺术结构类型大体有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和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两种。《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部分先唐物色赋以对象的空间布局来结构全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言,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的物色赋,缺乏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并不是成功的作品;而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物色赋,则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文选.赋》"物色"类所录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萧统不一般的艺术眼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两国大体上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迈出了早期现代化的步伐,而两国发展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日本的维新是由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主动在全国推行,明治政府为了集中政府权力,成立了专门负责引进、移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中央机构。这些中央机构,都以"激进改革派"人士执掌。而中国只是由地方上的几个大员,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其他对洋务有兴趣的总督或者巡抚在他们的辖区办理。洋务新政时期,未能建立任何一个推动资本主义改革、引进西方学术和技术以及机器设备的专门机构,没有一个机构来设计、制定有关推动洋务新政的方针政策。在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方向上,中日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洋务新政初期引进的军事工业,全部是官办,此后开设的民用工业项目,大多是官督商办,民办企业极难生长。清政府没有提出促进民营企业的任何政策。日本则实行了两个并举:引进资本主义企业与引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举,举办官办企业与鼓励民营企业并举。尽管两国都具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但与真正的现代化进程相比较,尚有距离。洋务新政与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难以作真切的比较。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这些改造刺激了日本社会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生,推动了日本社会向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日本产业政策向自由资本主义方向转换。这个转换,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可见,落后国家只有转换国家体制,才可能全力推进资本主义的产业政策和文化政策,才可能赶上现代化的潮流,而中国在19世纪内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很难迈出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唐人的李白序志碑传,是有关李白的最早的文献资料,为历来的李白研究者所重。但由于历时久远,或漶漫,或传抄、刊刻的夺误、错讹,使其材料或材料之间出现了个别矛盾(也有后世解读及句读之误),需要辨析。本文探讨四个问题:(一)、李阳冰《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之“神龙”;(二)、魏颢《序》李白之子“明月奴”、“颇黎”;(三)、刘《碣》、范《碑》李白官拜左拾遗其时;(四)、李华《墓志》、刘《碣》的句读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