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一向被看作“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审诸历史,这种说法未必准确.在人们的印象中,春秋时代的齐是大国、强国,鲁是小国、弱国.这种想当然的看法并不合乎齐、鲁建国以来直至长勺战役时的史实.说长勺之战系“弱军战胜强军”,是把后来的历史观念(鲁弱齐强)误移于前了.首先,在齐、鲁立国之初,两者都是雄踞山东半岛的大国.且鲁优于齐.因为周初封建诸侯是周公主持的.周公之封建,“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其厚于姬姓近亲是显然的.何况鲁的始封者乃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系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中学课本和很多古文选本都多次选入。在解说这篇名文时,一般视为“弱军(鲁)战胜强军(齐)的有名的战例”。审诸历史,这种说法并非确论。在人们.的印象中,春秋时代的齐是大国、强国,兽是小国、弱国。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是中学教材中的重要古文篇章之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了《曹刿论战》的全文,把鲁齐之战做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因此,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搞好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记述了春秋前期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此文是雅俗共赏的名篇。史家往往把这场小小的战役与井陉、淝水等大战并列,作为历史上一个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龚维英同志《“长勺之战”不是“弱军战胜强军”》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对俗解提出质疑。然拜读之后,却觉得水越搅越  相似文献   

5.
泉州民间收藏家蔡其呈收藏的一份孙中山手稿《近代战争之开始》一文中,有孙中山先生写关于拿破仑时期,一些国家的“强军”做法——“他们利用当时创立的足球队,作为军事院校,他们使训练速成”的记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本文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齐国(在今山东省中部)强大,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弱小,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因为战争发生在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对《曹刿论战》作了极其精辟的分析:“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论战》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包括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评论),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做到言简意明,写得恰到好处。 全文共三节,自成段落。  相似文献   

7.
一、《宋史》卷四五一《陈文龙传》载:“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案:“福州”应作“福建”。据《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宋代的福建路共辖有六州二军,即福州、建州(后改为建宁府)、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邵武军,兴化军。宋代在一些军事要地设军,其地位与州均是同等的行政机构。因此,兴化军和福州无隶属关系。陈文龙应是福建兴化军人,《宋史》谓之福州兴化人,不确。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9.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十年,国防科技大学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改革强军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改革大势,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实现了学校体系性重塑。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按照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对标建设“两个高地”、办成“世界一流”时代要求,进一步对机构编制进行调整优化,有效破解了发展“堵点”,催生了改革“亮点”,取得了一些探索性、创新性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先行先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1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苏争锋》中有一幅《第二次世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插图,并附注:“阿尔巴尼亚1968年退出华约。”常有学生问及阿尔巴尼亚为何退出“华约”这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有两个因素:其一,是苏联大国霸权主义行径的必然结果。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华约组织成...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指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薄弱。”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是个新问题,因此,试就如何开展技术创新和如何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方面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秦晋淝水之战,曾被毛泽东赞为“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它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很值得深入探讨。 在这次战役中,曾在秦军的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的朱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河南信阳人,《晋书·朱序传》记载:“朱序字次伦,义阳(今河南信阳)人也”。序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朱焘很有才干,曾任西蛮校尉、益州刺史等职。朱序本人亦世为名将,曾任鹰扬将军、江夏相,予州、青、襄州刺史等,东晋孝武帝宁康初年,拜使持节、监沔中诸军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驻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孝武帝太元三年(三七八  相似文献   

13.
<正>"三军"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周代。在春秋时期,"军"是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人数通常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周朝天子军队可保有六军,而诸侯国最多只能保有三军。当然,也有小国国力不济,最多只能保有两军甚至一军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周礼·夏官·司马》中"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相似文献   

14.
“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居庸关.史尝有军都关、铁门关、纳款关、蓟门关、西关、■螉塞、冷径等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军都山上:居庸关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淮南子(?)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关处于古时太行八陉之一.即军都陉(一名关沟)上.《地记》:“太行、陉、其第八陉为军都.”军都陉为古时蓟燕之地通往晋北和内蒙高原的重要孔道.”《水经注》.载:“居庸关在上谷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军都在居庸之南.绝谷垒石.崇塘峻壁,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陉口设关.即居庸关.宋程大昌《北边备对》载:“居庸关.太行山最北之第八陉,东西横亘五十里.中间通行之地才阔五步.”对民庸关地形的险要.古人论述不绝于书,元王中军《中堂纪事》论道:“两山(?)绝,中若铁峡,控扼南北,实为古今巨防.”清雍正《畿辅通志》”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  相似文献   

15.
“都督诸路军马”正解内蒙古通辽市职教中心孙培民们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将“都督诸路军马”译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第173页)。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都督诸路军马”是官名。《宋史·职官志》...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军霸上”的“军”字,课本及其思考与练习均注释为“驻军,名词,用作动词”。从字义的源流上看,这里恰恰是颠倒了“军”字的字义源流。《说文》:“军,圜围也,从车从包省。”“军”的上部形体即古包字。《经籍纂诂》卷十二“军”字条:“围也,包车为军,币自为师,皆字意也”。《广雅释言》也说:“军,围也。”唐朝玄应《一切经音义》引晋人吕忱《字林》说:“包车为军皆字意也。”字形的意思正是指用战车围绕成军营,这也正是古代驻军的真实情状。  相似文献   

17.
在《<九歌>是祈祷胜利的军傩乐歌》中,我们已经对《九歌》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本章我们将对《九歌》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探讨.《九歌》既然与“傩巫”文化有联系,它当遵守傩巫的一些规则和逻辑。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九歌》与傩巫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里的“军”是驻扎,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扎营;“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三国志·吴主传》),“屯”即驻扎,侧重聚集之意。而“壁”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而搭起的军营壁垒。“留军壁邺”之“壁”何解@刘宝江$…  相似文献   

19.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学校是“以法治校”还是“依法治校”,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件大事. 过去我们也讲学校法制,但更大程度上是“以法”而非“依法”.虽然国家早已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修订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可是由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学校领导层的主观因素,一些学校选择性执法,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工具统筹对学校的管理,糅进一些个人的意志和创造.这些学校看似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实则在校定规章制度唱主角的背景下,法治遭到了漠视.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要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