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初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是一部声名不显但特色鲜明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小说以人们在豆棚下乘凉时轮流说故事为枢纽,把十二则故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结构别具一格。"豆棚"寓意深刻,意象多元。豆棚奠定了乡村场景与民间视野相融合的小说叙事基调,豆棚搭建起了如藤蔓缠绕般的故事结构,豆棚世界的存在与变化对全书有着多方面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豆棚世界建构了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场。  相似文献   

2.
《豆棚闲话》对伯夷叔齐的形象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编和重塑,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艾纳居士对伯夷和叔齐进行了全面的嘲讽和解构,主要是为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达到借创作批判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着重探讨《豆棚闲话》的小说场景"豆棚"对于小说的意义。它聚集各色人物,以乡野文化解构传统;与故事世界相互映衬,形成间离效果;而各则故事之间及故事内部看似散漫实则有内在逻辑,犹如藤蔓,自由伸展,扭结交错,构成有机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4.
《豆棚闲话》闲谈场景与传统话本小说说书场景的模拟有别,依托“豆棚”这一外化的背景与环境,艾衲居士构筑的闲谈场景遵循自然和事理的双重逻辑,在文本表现上突破了话本常格.小说集起首与收尾自然化、议论场景化、话题选择化,借助内部说书人与听众的交流消解了传统话本小说作者与读者的直接交流,令原本放空对象的交流有了指向,传统说书的独语也走向了闲谈的众语,形成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5.
《豆棚闲话》不仅在形式上体现着对拟话本小说的创新,也在情节内容上体现着高度的艺术真实。作者艾衲居士从小说的叙述层面、背景层面、细节层面、举证层面入手,采用叙述者形象具体化、叙述方式层级化、人物身份背景与时代背景详细化、故事细节逼真化等多种手法,对小说中故事的真实性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塑造,并利用文献与情节加以佐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以"豆棚"为框架、以十二则小故事为结构的亦幻亦真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从多个方面表达了对明清易代的反思。首先,其叙述方式是话本小说中少见的双层叙述,从而在文本内部区隔出一个戏剧化了的书场,并以豆子的自然生长勾画出一个具有时间逻辑的叙述框架,建构了一个与统治集团不同的"豆棚秩序";其次,通过对历史的颠覆,揭示隐藏在正史背后的另一面,达到了对某些时局现象的嘲讽与批判;再次,《豆棚闲话》实际上从多个方面对当时社会秩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形成了与"官话"对应的"闲话"空间,提出依循自然之理建构社会秩序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豆棚闲话》是清代一部不同于时的拟话本集.作品更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奇为美.多写奇人奇事而且构思奇妙:多翻案之作.内容上有奇创性.故事有强烈的趣味性:叙事方式独特.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风格幽默,读来令人轻松自如.  相似文献   

8.
《豆棚闲话》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刊刻之初,因其故事奇特,思想深刻,结构新颖,颇为流行。一些故事中出现了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对话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话本小说叙述者单向灌输式的讲述,使作者立场、故事意旨出现了摇摆与模糊,意蕴无穷。这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似有相通之处,但学界对此几无涉及,笔者拟就此问题试做论述。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作极盛,《豆棚闲话》,则是其中较独特的一部拟话本小说,与传统话本相比,承现出变异趋势,本文从四方面试述之。一、独特,深刻的反思精神。二、尘世与幻想。三、“以不奇为奇”的新型叙事风格。四、“豆棚”意境-话本小说的新颖情境。  相似文献   

10.
《豆棚闲话》是清代一部不同于时的拟话本集,作品更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奇为美,多写奇人奇事而且构思奇妙;多翻案之作,内容上有奇创性,故事有强烈的趣味性;叙事方式独特,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风格幽默,读来令人轻松自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深入探讨了两性关系、等级制度以及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关系,以深刻的历史意识关注了作为边缘群体的女性和下层民众,揭露了他们被压抑扭曲的处境,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同时,通过描述女性和下层民众婉转表达自己意志的方式,曲折展现了边缘话语重塑社会秩序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nalyses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In the first part, by explain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background to the creation of Jane Eyre and the influence of characters i...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兴起后数年的《尘埃落定》,虽反映了藏区土司制度覆亡前的最后一段历史,可是其对历史的叙述,却已迥异于往日的历史小说。对土司家族日常生活的描写,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效果,似傻非傻之间的不可靠叙述,都使其具有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西方学界崛起的背景是后现代主义,它对后现代理论既有批评方法论的沿袭也有理论论本体的反叛。正是在与各种后学理论的交锋中,新历史主义明确了文化诗学的学术理想。从文化诗学的批评方法论和理论旨趣两方面,对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话语关系作出适当清理,是正确理解新历史主义话语特征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诗学的谱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文本复译是翻译领域里很常见的现象之一。围绕文本复译现象,折射出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处于语言层面,而且存在于文化、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等各个层面。文本复译有时是经济利益驱动使然,有时是语言表达符合时代主流所需要,有时是对原著文本的进一步阐释的体现。凡此种种都是适应或符合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对原著生命延续之必要。新历史主义的"文本历史性"为文本复译现象提供了新的依据,故就此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7.
Heart of Darkness not only criticizes the evil of coloniz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European and English imperialists , but also subverts the glorious image of the Europe and England .The subversion in...  相似文献   

18.
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之下,翻译已经不再是单纯语言转换的游戏,而已经开始强调翻译文本的权力与政治 功能,蕴涵着一种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谋略。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历史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近30个年头,其一度在中国掀起了新历史主义研究的热潮,至今仍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背后所彰显出的是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话语空间,这里试图着眼于新历史主义理论优势和当代意义的梳理和挖掘,进而辩证思考当下学术界对它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