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含义;分析说明了为什么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及怎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 ,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高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实现以德治教尤为迫切和重要。一、“以德治国”与“以德治教”的关系“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以德治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把“以德治国”的方略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各部门以及每个公民身上 ,才会产生巨大的治国效应。1 .“以德治教”是“以德治国”的基础。“以德治国”是靠人来实现的 ,而人则有道德高尚…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未单独而孤立地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而是将其作为“德法兼治”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来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以德代法的问题。“法治”与“德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历史范畴。“法主德辅”是“德法兼治”及其法治本质的属性规定 ,明法分教是初级阶段“德法兼治”的现实规定 ;依法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司法独立”是“依法治国”的保障 ;官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关键 ,德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更高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写作”指以现实社会人的角色而执行的“写”活动。“习作”指以自学者的角色而执行的“写”活动。“作文”特指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景。学生在接受班级授课制下的“作文”教学时,确定不清此时的角色扮演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作文”教学的科学高效性。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 入手,提出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于”、“以”是西周铜器铭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介词,“于”介引处所、时间、主动者、事情的用法是“以”所没有的,而“以”介引共事、原因的用法同样为“于”所不具备。“于”、“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省略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尽管两者用法有少量重合之处,但总体说来,“于”和“以”的意义、功能在许多方面相互补足。这种相互补足十分鲜明而突出,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记得刚入大学历史系时,就听说了这样一个“经典”段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课上下来,中国不断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因为有的老师信服以范文澜、剪伯赞、吕振羽等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说”,有的信服以李亚农、唐兰等为代表的“春秋封建说”,有的信服以郭沫若、杨宽、吴大琨等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说”,有的信服以白寿彝、金景芳等为代表的“秦统一封建说”,有的信服以侯外庐为代表的“西汉封建说”,有的信服以周谷城为代表的“东汉封建说”,有的信服以尚钺、何滋全等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说”……虽说这只是个有些夸大的“段子”,但起码我在大学时上课时,包括选修课在内,古代中国确实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了好几次!而且,这些观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范、剪、吕、郭、侯、尚等都是公认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家甚至奠基人,你能说他们只有哪一位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其他人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好,上一期说了“围脖”的故事,现在来讲讲“围脖”怎么“织”吧。很多网站都可以“织围脖”,下面我们就以新浪微博来举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 ,湘西党的地方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了团结当地人民一致抗日 ,党的工作者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 ,组织人员有计划地做各界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使得他们能为抗日救亡出资出力 ,从而更好的配合了全国的抗战工作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的姓     
据研究,日本拥有30万之多的姓氏,而一般平民拥有自己的姓只不过130年的时间。日本人的姓氏字数不等,发音书写复杂,甚至还出现了诸如“一”、“小鸟游”这样的珍稀姓氏。可以说作为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姓氏文化是绝无仅有的。其姓氏之多、姓氏之难、姓氏之怪即使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现代日本社会,其姓氏既有其显著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姓氏的使用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的姓     
据研究,日本拥有30万之多的姓氏,而一般平民拥有自己的姓只不过130年的时间。日本人的姓氏字数不等,发音书写复杂,甚至还出现了诸如“一”、“小鸟游”这样的珍稀姓氏。可以说作为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姓氏文化是绝无仅有的。其姓氏之多、姓氏之难、姓氏之怪即使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现代日本社会,其姓氏既有其显著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姓氏的使用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日本漫画不仅汇集了日本国内的人气,而且风靡全球,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所以,渗透在漫画中的日本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注目的焦点。本文试从日本漫画中探析日本民族的岛国根性、集团意识、耻感文化、强者崇拜等文化因素,进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作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中留日医学生组织的红十字团加盟中国红十字会,从事辛亥战事战地救伤葬亡工作。留日医学生的行动增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力量,扩大了救护范围。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取得圆满成功,留日医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具有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适时进行自我创新的特质。本文以此视角考察杨贵妃传说在日本的创新,首先揭示现今在日本流传的杨贵妃传说主要有久津地区版及热田神宫版两种版本,其内容构建完全不同;其后考证热田神宫版不是直接传自中国的传说,而是13世纪后期,蒙古东征日本期间被重新创造出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