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延斌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8-50,64
忻城土司衙署位置的斟择、结构布局与艺术装饰的巧设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传统传承心理与科学生存的完美融合。我们要善于研究现代人对古建筑艺术审美的心理走向,注重在土司衙署建筑艺术审美过程中、在土司历史生活场景形象复原中、在土司一条街的重构中、在土司建筑艺术产品转化中来激励旅游者参与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忻城土司文化研究中,要紧扣土司文化研究的多种现状,来创制利用社会合力、利用建筑艺术、文化艺术、民俗生活、特色经济等综合性研发策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研发目标,促进忻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有许多丰富而精美的土司文化遗存,如衙署建筑、各类遗址、墓葬及相关遗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是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土司文化研究、重构土司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继高  谭可久 《河池学院学报》2010,30(3):F0002-F0002
忻城莫土司衙署位于广西忻城县城关镇翠屏山北麓,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是全国乃至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有着“壮乡故宫”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康熙四十二年(1703),无锡文人顾彩受邀访问容美土司,他惊奇地发现:清廷禁演的戏曲《桃花扇》竟然在土司衙署内隐蔽演出。该事件既与容美土司热爱戏剧的传统有关,也与容美土司与主体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有关。其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容美土司对内地经典艺术文化崇拜的表层意识、拥护大一统正统国家的深层意识、与明王朝创造辉煌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及对已灭亡的明王朝国家的怀恋。戏曲《桃花扇》的“明喻”与容美土司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双向奔赴,转化为土司对国家、中华民族认同的集体仪式。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忻城县城关镇,遗留着一群历史尘埃中的守卫—莫氏土司衙署,它是华夏境内唯一保存得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被美名曰"壮乡故宫"。从元朝末年到清朝32年前,莫氏土司世袭治理忻城470多年。在将近500年间,不论是编户上籍、征收服役,还是役田管理、教授官族,土司文化集纳百千制度之长,立体显现了土司文化的基本特质。土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物欲洪流的浪涛中飘零浮沉。又因当地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不高,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较低,政府对土司衙署建筑群保护进程较慢,土司文化的探讨与推进大幅受限。为此,全面传承莫氏土司文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十分迫切而必要。  相似文献   

7.
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由国家政治精英、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及世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制度层面包括土司制度及支撑土司政治的历朝羁縻制度、宗法制度和民族传统制度、民间习惯法等;政治层面包括土司政权的治所、衙署、运行机制和土司及族裔的生活起居、饮食服饰、社会交往及审美活动等;教化层面包括土司文治教化的活动、场所、器物、人物、事件及成果,民间文化层面包括民情风俗、生活经验、生产知识、审美情趣和社会理想等并表现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岁时节庆、方言土语、故事传说、歌舞戏剧、婚葬嫁娶、人生礼仪、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土司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级性、政治性、伦理性、等级性及性别性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葛萍萍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111-112,F0003
舞蹈教育,尤其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舞蹈审美心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产生实效。针对当前舞蹈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要对舞蹈审美心理发生条件的主、客体进行分析,根据审美心理发生的特点实现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究其根源是受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混沌美"的审美趣味的分析,试图折射出我国传统艺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心理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4.
家居墙体手绘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新兴的建筑装饰艺术,以它新颖的装饰效果、独特而多样化的审美满足、独特的美化功能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异军突起,成为环境艺术领域最具时尚性的艺术形式。这种现象,使我们把它与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联系在一起。并引发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15.
滕王阁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对滕王阁文化艺术的关注与研究,多集中在滕王阁建筑艺术与滕王阁有关的歌舞、书画艺术和对《滕王阁序》的文学艺术鉴赏等。文章认为,进行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探究滕王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对于促进名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助益南昌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品位提升,服务"文化南昌"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灵感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或情感准备与认知准备处于交互状态时的某种突然的明悟。灵感的激发和捕捉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又是很难做到的,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他人。不过,对灵感进行心理机制上和审美机制上的分析可以有助于创作者形成独特而有效的灵感激发方式。从心理机制上来说,灵感是在意识松懈,潜意识"放纵"的状态下涌现的某种意象;从审美机制上来说,潜意识意象是被审美规则规范化过的才蜕变成为了真正的艺术灵感。在艺术灵感激发过程中,有一定的审美准备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文化审美意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一种物质产品 ,具有实用功能 ;建筑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具有审美意味。建筑作为艺术 ,是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观念形态的视觉外化 ,是抽象观念的具象暗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是中化民族智慧、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宗教意识的集结体 ,又是主体与客体、外形与内蕴的统一体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从东兰土州到凤山土分州的设置,东兰韦氏土司虽然失去统治领地的半壁江山,但仍然拥有一席之地的统治地位。从微观层面追溯凤山土分州的由来及其同知衙署选址的变迁,厘清凤山土分州土司的行政组织、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司法制度、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探寻凤山土分州土司制度的特征,无疑颇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荆楚漆器是楚人在造物过程中,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是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应用工艺与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其非同凡响的外在形式就是其审美特征的直观反映———"道通为一"的制器理念和审美取向,根植于巫鬼文化的审美来源,形式的"阴柔"和内容的"飞扬"为特征的审美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