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而且,你会从这些“高考移民”中,找到“熟人”呢!  相似文献   

2.
社科文摘     
古代的高考移民唐朝科举考试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录取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录取的人数差不多。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发轫于隋朝。至清末,开科取士成为定例,是朝廷招贤揽才的主要方式,历时长达千余年。缘于中国疆域辽阔,各地文化和教育水平千差万别,科举名额分配制度由来已久,那么,古代科举名额是如何分配的呢?  相似文献   

4.
考研录取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该文以湖北文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学院考研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实施"525"考研提升工程,希望能为同类院校的考研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刘浩 《百科知识》2023,(16):30-33
<正>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拉开了序幕,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对莘莘学子的意义不言而喻。提起高考,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的科举。的确,现在的高考有不少古代科举的影子。中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肇始于隋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嬗变,至明清更加缜密、规范,随后在清末的“新政”大潮中结束。科举制度虽已尘封百余年,但依然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科举分几个主要阶段?考试时间的选取有何玄机?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跟大家聊一聊明清科举和气象的那些事儿。  相似文献   

6.
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实行,这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开始。1995年7月1日,由国家人事部和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组织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北京举行。6000多人参加了这次考试,竞争分属于56个国家部委的近500个职位。不能重蹈旧科举的覆辙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制度。就“以考取仕”而言,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即“科举”。近代西方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取仕制度。从隋  相似文献   

7.
科举取士在国家为求人才,在个人为求入仕.沿续一千多年的科举考式,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在形式上是公开的、平等的竞争,"呼兰教堂交涉案"被停考了五年,光绪末年因外国洋教进入中国,遍地兴建教堂、拢教民,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呼兰教案".  相似文献   

8.
"两湖分闱"是清代湖南历史上重要的一个事件,在此之前,湖南学子都要到千里之外的武昌参加科举考试,长途的奔波客观上制约了湖南学子科举的成绩。经过湖南多位学子和地方官员的长期请求,清政府终于在雍正二年实行"两湖分闱",湖南终于可以单独设置科举考场。以此为契机,湖南地区的读书之风日盛,书院大大发展,科举成绩取得巨大发展,为湖南地区的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清代中期后"船山学说"的传播,使湖湘士人更具"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影响中国命运发展的人才群体,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9.
王伟 《知识窗》2011,(8):42-43
甘肃省某县中学曾经是地市数一数二的重点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高考录取率一度进入全省三甲。然而。这所中学此后就像中了魔咒。升学率开始逐年滑坡。到了2004年。学校不仅在整个地级市的重点学校中排名垫底.甚至沦落到快要竞争不过普通中学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郭灿金 《百科知识》2007,(10S):44-44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11.
科举取士在国家为求人才,在个人为求入仕。沿续一千多年的科举考式。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在形式上是公开的、平等的竞争。“呼兰教堂交涉案”被停考了五年。光绪末年因外国洋教进入中国,遍地兴建教堂、拢教民。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呼兰教案”。  相似文献   

12.
从2012年开始,"十二五"时期每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度计划总增量中安排1万名左右本科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实行定向招生。生源范围为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2012年定向招生共录取11752名本科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学生上一本的录取率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人们进入仕途以及施展才智的机会。高考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入学考试制度,二者在考试形式、作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不可划等号。二者在考试目的和性质、考试内容、考试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差别。本文将科举和高考制度做比较,旨在以古察今,以古鉴今,吸取科举灭亡的经验教训,为高考改革提供些许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潘伟 《今日科苑》2007,(20):223-223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在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长期存在着两难选择。本文介绍了高考移民存在的现状和背景,从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公民受教育权长期存在不平等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逐步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做到录取公平?从古籍记载来看,历代都曾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政策,如明朝按南北卷录取,清朝录取实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唐初科考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与现代高考性质不同,古代科举是一种功名考试,考中即可入仕当官,考试和录取要求均很严格。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  相似文献   

16.
董冶 《科教文汇》2008,(3):143-143
杜荀鹤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晚唐佛教思想的影响,加之他一生执着于科举却不得,饱受精神之苦的折磨,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录取率将会高于去年 从报名开始,2009年河北省高考政策发生着变化:2009年河北省高考报名工作已于2008年12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13日全部完成.从2009年起,河北省不再分普通文理和艺术、体育、对口类两段报名,报名全部采用远程网方式进行,分网上填报和信息确认、照相两个步骤.  相似文献   

18.
张长菊 《知识窗》2009,(1):50-51
晚清时期,科举场上发生过一桩蹩脚的行贿公案,一时间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这桩公案的主角叫周福清,一个落魄的官场中人。提及周福清,知者甚少,但提及鲁迅、想必是妇孺皆知。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了1000年的科举、20多年的"知识改变命运"后,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忽然成了头号难题。不可避免地,人们不仅对知识产生了置疑,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也持有怀疑的态度。这不禁引发我们对当今之教育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状元”原指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是褒义词。我国高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分省(市、区)划线录取,人们习惯上将本省文、理科总分第一名称为“高考状元”。实际上,此状元非彼状元:不仅每年“高考状元”的数量远超过科举状元,而且其地位与影响已今非昔比。即使如此,人们还是自然地把二者联系起来,毕竟“高考状元”也是通过考试产生的,每逢高考过后,“高考状元”更是炙手可热。作为近年内地流行一时的教育和社会现象,是耶?非耶?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