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旺  董庆文 《传媒》2012,(8):62-64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相当普及,全美很多学校设有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随着媒介融合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各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对新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大的变革和建构。除了继续遵循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新闻学教育日趋重视媒介融合教育,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  相似文献   

2.
陈莉  ;宋仁彪 《新闻世界》2014,(8):326-327
"媒介融合"的洪流对传媒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媒介融合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组织结构和内容生产方式,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闻采写》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改革必须打破过去课程设置过窄、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标准简单的困境,培养学生全媒体环境下的思维能力和报道技能。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培养公民认知以及公民信息分享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尤其对当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媒体素养方面的培训将会为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落脚点与归宿,这将是提升我国新闻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契机,也是中国新闻专业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介绍了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中国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媒介素养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栗平 《新闻爱好者》2012,(11):53-54
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体记者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我国教学型大学新闻学教育的核心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当中,新闻学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教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文字、声像),还原完完全全的事实真相;高校在教学上应该"术"、"学"并重,在打造专业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多重能力和思维深度,并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打造全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始于技术领域,兴于实践领域,思于学术领域。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新闻学研究的中心议题被激活,由此丰富了传统议题,延伸了新的议题,主要包括:学术价值、朴素理论、新闻融合、新闻生产、新闻定义、人本主义、公共利益和新闻教育等。围绕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深入研究现实社会客观条件下媒介融合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媒介融合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必将使新闻学研究实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媒介融合情境下,加强新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新闻专业学子专业能力、完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  相似文献   

7.
魏先努 《今传媒》2015,(2):144-145,164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然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模拟性的校内实习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两种模式,本文将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媒介收集信息,也需要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加以辨别,如何保持理性的态度来处理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青少年群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面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的网络媒介技术能够比较轻松使用,但是青少年群体因为其自身能力发展不足,家庭中缺乏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不够全面,主流媒体监管不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弱等问题,使得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分辨,容易做出不理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社会工作者采用“赋权理论”与“赋能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协同网络平台、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等多元主体联合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所需要的采编人才以及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固化和界限,需要适应并融合新的媒体背景下不同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具备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从当下媒体的发展速度和状态来看,培养一批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迫在眉睫。然而传统的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已经远远赶不上媒介环境变化的要求。所以,新闻学专业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培养。  相似文献   

10.
解读“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媒介审判"一词频繁地被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讨论。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业人士,他们大多讨论的是"媒介审判"对于司法独立的破坏,却忘记了"媒介审判"本身就是一个舶来词,它的理论来源都是西方学者的学说。所以本文从"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角度来探讨其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力图寻求适合于中国社会的解决冲突之道。  相似文献   

11.
李雪凝 《新闻世界》2010,(8):208-209
青少年生活在大众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认识社会。一些媒介炒作"伪娘"现象,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这种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从政府、大众媒介以及青少年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巍 《东南传播》2011,(4):96-97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泾渭分明的趋势被打破,不同性质媒介融合发展,传媒产业整合重组态势明显.如何应对行业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当代新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话题.与重点大学新闻学专业相比,地方高校新闻学教育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如何借鉴国外与国内优秀大学的经验以适应媒体教育的未来发展,这将成为国内地方高校新闻学...  相似文献   

13.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4.
姜平  杜俊伟 《报刊之友》2010,(12):169-170
媒介融合趋势给应用型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对应用型新闻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现行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调整课程体系、改进师资结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波 《声屏世界》2006,(12):25-26
中国新闻学读本上有这样的阐述:过度的自由必将导致对他人自由的侵犯和自由享有者自身的腐败,新闻媒介接受社会控制是必然的。解决媒体权力滥用的问题,社会控制新闻媒介除了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媒体加强自律,引导媒介从业者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国家法律是最后的理性。在一个自由社会里面,专业伦理对于决定媒介的专业行为应该负主要的责任……”①那么,以什么来引导?有人呼吁,说大众传媒在帮大众选择他们应该关注的事件,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那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哪?笔者以为,都在“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催生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催生传媒行业剧变,传媒行业剧变催生新闻教育改革,在这样一场传媒变革中,原有的传统新闻教育显得无所适从,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怎么改、改什么、实现什么目标,这些都是新闻学教育改革中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由此探讨新闻学专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全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生态,推动了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混合式教学成为媒介融合趋势下最受青睐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新闻学教学实际,研究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并进一步阐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娜 《东南传播》2011,(1):96-98
第三人效应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W.Phillips.Davison提出的。在提出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第三人效应理论主要被应用于对负面报道、选举新闻等类型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2009年岁末的电视剧《蜗居》的停播开篇,引入第三人效应理论,从而试图分析受众通过第三人效应理论对媒介力量的忽视,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受众的媒介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了解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培养他们运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帮助他们获得社会认同、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群体不容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