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改革,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与职业院校相互融合。通过对浙江省20所优质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案例分析,从产业经济对办学需求拉动、资本技术要素统筹、学校师资品牌价值投入及公私资本合作探索等四个维度,探究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内因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整个社会经济运动经济运动是社会劳动剩余运动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劳动的本质和体能,智能,物质、知识信息四种劳动剩余及其社会表现形式,分析了社会劳动剩余生产的总过程及智能资本和知识信息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了所有制的客体和所有制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所有制的客体是劳动剩余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资本所有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存在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盈利性的企业私有制属性间的公私性质冲突,使得它在盈利需求、管理权限和发展目标上充满冲突与矛盾。通过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商业性盈利和非商业性盈利的明确区分、遵守大学章程的合理治理模式、出资者与所有权间分离的相关启示,可通过国家层面制定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政策、梳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部治理机制、稳步推进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等举措,构建化解冲突与矛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实践证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通过很快实行所有制完全公有化来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改革上取得的突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张望 《保山师专学报》2000,19(2):49-50,63
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出现多层次性,由此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公制经济。本文拟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些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所有制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十五大报告的精神,从如何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入手,阐述了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制度安排;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深化所有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发展成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来进行的。新世纪里,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章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分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认为,坚持这一所有制结构,才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对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本文论述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条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地位,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因而是我党长期稳定不变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1.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内涵只能是生活资料,而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或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样的同义反复,也不可能是私有制,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分离、更高形式的结合上可以解开所谓的“辩证法之迷”。即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致性。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平等权利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财产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它几乎存在于他们各个阶段的作品中。受着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直接指向私有财产所有制,与此相应,提出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的财产公有制取代财产私有制的针对性方案。然而从德文词汇上来看,与私有制相对而言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可以用"公有"、"共有"、"公共所有"和"社会所有"等不同方式来表达,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提出了"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概念。对此,我们尝试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为阅读基础,在不同表达方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上进行关联性认识,并通过这样的认识进一步获得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准确理解,进而对事物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重大意义在于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找到一个现实的结合点。公有制与私有制都需要创新,其实现形式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随着股份制的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到位后.就能形成对“内部人”的有效制衡机制.从而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闻颢.  相似文献   

14.
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社会所有制"或"公众所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以"扬弃私有制"取代<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来否定公有制和消灭私有制的一般原理的科学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所有权社会化"思潮的理论预设是私人所有权的完善保障,社会基础是私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妨害。这一思潮忽略了所有权自始即受到客观条件和法律的种种限制的事实,只是对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被暂时忽视的社会公共利益的重新关注。鉴于我国缺少的不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视,而是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我国当前不宜提倡"所有权社会化",应该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适当强化私人所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由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转换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 ,是公有制理论的创新和重大发展。这种新公有制形式的特征和优越性在于 :产权明晰、产权主体明确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 ,促进企业制度创新 ;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相结合 ,更加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所有制 ;公私溶合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权责利相结合。促进新公有制形式发展 ,必须更新观念 ,积极创新 ;营造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改进管理 ,健全股份公司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 ,公私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 ,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间都要经历一个亦公亦私的过渡阶段。传统的公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是不能建立的。今天的公有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私的成分 ,这种公私融合的公有制形式就是股份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不同形式入手,揭示了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是一种含有相当多私有制成分或因素的不成熟的公有制,提出了社会经济现实发展中的公有制是“间接公有制”的理论构想;同时,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内部实现经济关系的剖析,阐明了转型期中公有制企业劳动者与企业关系的新变化,作出了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属性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现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经营,这就要求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失败的实践证明:土地共有集中经营存在严重弊端。而土地私有集中经营又与我国法律、体制以及国情相悖。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土地公有民营的集中经营;建立现代民营农场制度,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民营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从马克思本人所提供的论据来看,重建"个人所有制"既不是重建"生活资料所有制",也不是重建"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不是重建"劳动力所有制",也不是重建"社会所有制";既不是重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更不是重建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是要重建新型的更高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即集体公有制,而重建集体所有制恰恰应当成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公有制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