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8年,一股好莱坞电影中国风席卷全球。《功夫之王》、《功夫熊猫》和《木乃伊3之龙帝之墓》这些打着中国文化深深烙痕的好莱坞大片终没有辜负好莱坞制片商和导演们的殷切期待,在一片质疑声中过关斩将,票房成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一股好莱坞电影中国风席卷全球。《功夫之乇》、《功夫熊猫》和《木乃伊3之龙帝之墓》这些打着中囝文化深深烙痕的好莱坞大片终没有辜负好莱坞制片商和导演们的殷切期待,在一片质疑声中过关斩将,票房成绩是一路飙升,甚至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国风”热潮逐渐兴起,带领着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回归,既折射出中国人民日渐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又代表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转换和创新。本文在研究中国原创音乐剧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国风”音乐剧舞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并对其受众反馈和效果呈现进行了深刻分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21,(1):75-80
简述艺术的组成元素、"意识流"与"中国风"。探讨"文化融合"与"中国风"再创造的关系,分析"中国风"世界化的情况,提出基于中国自信"中国风"辐射发展策略:要开创中国艺术的新纪元,再创"中国风"并使之世界化,应该把握"多元吸收外来的优良艺术文化并加以融合""文化深耕与发扬""辐射发展"三大关键。  相似文献   

5.
李艳  钟晓红 《考试周刊》2013,(23):19-20
好莱坞在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扩张和侵略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好莱坞电影大多体现现实社会的诉求传递正能量;二是好莱坞电影体现美国文化,是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战略的媒介;三是其借助高科技手段。中国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推广与传播策略,实现对外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吕昊 《海外英语》2012,(5):197-198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大行其道好莱坞。其中一方面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因信称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得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蕴含明确的价值取向,大大提升了西方文化在全球传播和教育的效果。相比好莱坞,中国的传统儒家精神与"五四"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自由主义在近现代始终互相冲突与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社会日趋瓦解、大众娱乐文化的发达又使得现当代中国电影价值观更加复杂,直接影响了对观众的道德教育和公共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8.
毋庸置疑,受众是视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随着当今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新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展,受众不再作为过去传统的那种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信息接受者单一角色,而是作为积极的、能动的和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受众在媒介文本的"看"与"被看"之间获得了"凝视"快感和身份认同,凸显了.凝视"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吁与努力都不断增加.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且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由<西游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很自然地能够在<西游记>中感受到的宗教、英雄、传奇、丰富的想象等要素,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全部或部分地感知与理解.域外的<西游记>改编者正是挖掘出类似的内涵才取得了成功.其次,传播受众的可通约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传播受众更易于接受与自己知识、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对<西游记>中不同文化下的共性进行抽取与有效放大,是<西游记>被域外受众广泛接受的关键.再次,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是<西游记>域外传播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诚然,文化传播中应注意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招贴设计中的“中国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风"对文化招贴设计的启发很大,它通过水墨、书法、造型、色彩和文案在招贴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视觉传播性显示出对招贴设计的积极影响。文化招贴设计中的"中国风"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语言和审美思想的借鉴和运用。现代设计师应立足于本土,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主旋转电影的迅速崛起与兴盛,构成了中国影坛特殊的化景观,透过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和艺术品格。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好莱坞大片主导世界话语权的当下,胡玫敢于阐释《孔子》,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凭着整个剧组深厚的国学积淀和严格把关,《孔子》做到了对中华主流文化和审美文化的完美阐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大片。  相似文献   

13.
1920年代,美国电影大量进入中国,主要盛行的有侦探长片、滑稽片和爱情片.美片风行引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呈现出两极化态势.一种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美国电影,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给与很高的评价,并视美国电影为教科书.一种是站在民族独立和文化独立的立场上,给与美国电影以冷静的批判,认为美片内容上对社会有危害,并会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带来双重的侵略.当下,这种两极化观照依然构成中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直接受到西方电影叙事方法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的。“五四”前后,欧洲早期电影的唯美主义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电影画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的美学观念和电影经验,丰富了伦理情节剧的表现手法,对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产生了影响;好莱坞情节剧强调叙事的戏剧性,拓展了叙事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型结构、格里菲斯确立的平行叙述原则、体现紧张叙事节奏的“交叉蒙太奇”技巧,以及突出戏剧性效果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方法,都在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得到了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especially since China opened her national gate to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European and Hollywood movies have been swarming into Chinese markets. They have brought with them so many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to our life in different aspec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jor affirmative functions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British and Hollywood movies in Chinese daily life.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17.
加入世贸后,中国电影面临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巨大冲击。《大腕》、《和你在一起》与《英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人转变电影观念,将电影视为一种商品。同时,中国电影业开始结构调整,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电影艺术领域里,以观众为本位的商业电影比个人化的艺术电影更贴近于社会大众,商业电影的主体构成方式——类型电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使其成为商业电影的成功范本。好莱坞以基本的类型原则融合高科技等种种因素攻占全球市场;香港电影通过“本土化”使其具有东方色彩而赢取华人市场。  相似文献   

19.
李雪 《海外英语》2012,(10):197-198,205
美国电影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并已成为美国文化向全球扩展的招牌之一。其中,好莱坞电影在整个美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可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美国电影产业。  相似文献   

20.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