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3.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4):128-128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  相似文献   

4.
阿Q在今天     
成功的艺术典型,用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话说,是“熟悉的陌生人”,即虽然远隔了时空,但我们却仍然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时时看到他们的面影;用曾任过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我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何其芳的话说,则是一种“共名”,即我们常常用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人物的姓名,来称呼具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5.
6.
7.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1):126-126
1921年11月27日晚,北京八道湾胡同十一号,一位个子不高、略微发胖的年轻人敲开了前院一间朝北的房门,迎出门的是刚搬来不到一周的鲁迅。  相似文献   

8.
9.
郭橐驼与阿Q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针砭时弊的名散,《阿Q正传》是鲁迅为中国人号脉的名小说。两的主人公都具有形体上的缺陷,也都受到他人的潮弄。郭橐驼坦然受之,而阿Q却如芒刺在背,每每愤而反击。由此表现出时代风貌的不同,更反映出统治对待不同声音的态度,而这不同的态度又是国力是否强盛的标志,是统治是否自信、是否开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11.
杰符什金与阿Q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有着相同的苦难遭遇和相似的个性心理: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不同的日常行为和相异的生活态度。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同与异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的某些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位诗人是谢灵运.谢灵运一生精神困顿,他屡屡试图在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其诗中所表现的那颗诗人的寂寞心引发了后代很多读者的共鸣,并产生莫大的影响,其中柳宗元是受其影响非常深刻的一位诗人.前人已有不少关于他们的诗歌研究,但把两人放在历史政治中来衡量和比较的却很少.本文拟从这点出发,来观照历史中相同处境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金晓邨(金景芳)和金静庵(金毓黻)是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工作关系相识、相知,进而结成"甘苦与共,学兼师友"之谊。文中根据二人关于彼此交往之记述,对两位史学名家之间之交谊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4.
生死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张载以气之聚散来说明生死现象,并通过气散不灭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超越生死。但张载对散归于太虚之中的气会怎样和道德生命如何永恒这两个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王夫之在继承张载气化生死论的基础上指出,人生前的善恶在其死后会化为清浊、昏明之气而留存于天地之间,并对后来的宇宙生化和人间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既要"安生安死",还要"全生全归"。王夫之的这一善恶生死观既解决了张载所遗留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刻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晚明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在士人心中的瓦解,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不仅使山水对袁宏道的人生具有了以往不同的意义,也使他对山水审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趣”与“奇”之追求。通过山水与自我的共鸣和互动,我们可以体察袁宏道所代表的晚明人自我意识的高扬。  相似文献   

17.
许三观和阿Q在内涵意义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形象地反映了人类通过种种虚设的理由以获得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的原始心理和精神机制。许三观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余华对精神胜利法延伸与扩张的产物。在余华看来,精神胜利法似乎具有消解一切苦难的赎救作用,支起人类的生存欲望。但是,“精神胜利”并没有改变人在失败中的屈辱和在苦难中的痛苦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困境是无法摆脱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风明  陈锦秀 《教育探索》2004,(11):100-102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师生的情感交融、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它需要民族化的总体自觉意识作为推动力。20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宣传和科学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继形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由于民族化自觉意识不强,时代主题转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种种困境。新时期先进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明主体的民族化自觉意识和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