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蛐他已经死蛐有的人死了蛐他还活着”。这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有的人》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驿传制度开创于殷商。以后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至民国三年,驿站裁尽,驿传制度遂告废除。由此可见,中国的驿传制度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已有“(?)”、“(?)”、“传”等字。“(?)”是“(?)”字的初文,“(?)”是“驲”的本字,“驲”是后起的假借字。古代乘车曰“驲”、曰“传”,乘马曰““遽”、曰“驿”,二者是有分别的。后世设置驿站主要乘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太用了。甲骨文里又有“(?)来归”、“(?)散”、“(?)入”、“(?)往”、“传氏”等记载,这不仅表现出殷人交通往来的频繁,也说明了殷代交通事业的日见发展,驲传制度已经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加以各诸侯国之间时战时和,信使往返不  相似文献   

3.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课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国标本”第一学段,四册课本共编入词串识字17课。什么是词串识字呢?举例来说,二年级上册《识字6》就是词串识字(骏马秋风塞北蛐杏花春雨江南蛐椰树骄阳海岛蛐牦牛冰雪高原)。表面看来,好像是几行排列整齐、毫不相干的词,其实它们是联系紧密、语义相关的,而且是押韵合辙的;是词语的串连,就像冰糖葫芦那样,所以称它为“词串”。词串识字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一篇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将相关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示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如上面这个词串就列举了塞外风光…  相似文献   

4.
“规律分析”问题是2005年各地中考的热点试题,为了增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能力,特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题中撷取几例分类解析如下:例1(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用“(?)”、“(?)”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和a(?)b=b.例如,3(?)2=3、3(?)2=2,则(2006(?)2005)(?)(2004(?)2003)=__。分析:定义新运算,只有找出“(?)”、“(?)”代表的含义才能解决此题.通过观察可知。a(?)b  相似文献   

5.
蛐蛐先生     
7月18日星期五晴今天中午,妈妈给我买了一只蛐(qu)蛐儿。这位“蛐蛐先生”穿着白色的衬(chen)衣,褐(he)色的、绣(xiu)着绿色花边的外套,肚子  相似文献   

6.
题中的“(?)”,壮族称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广西有不少地名用“(?)”字,如“七百(?)”、“三(?)”、“(?)雷”等。(当地人现今一般写作“弄”) 来广西东兰县支教已有一个半月了,多次的上山下乡,我们三位从珠海来的教师算是真正领略了这大山里那重重叠叠和茫茫苍苍的悲壮。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由于这一带是典型  相似文献   

7.
1975年,陕西岐山县童家村出土铜器有卫盉及卫鼎,铭辞记载了“田”的事.此二器发表以后,引起历史学者的重视。因为这关系到西周的土地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田”如何解释,现在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说“(?)”是“貯”字,义为赐予,“(?)田”是赐田,有人说“聍”读为“租”,“(?)田”是租田.有人说“(?)”是”贾”字,“(?)田”是交换土地。由于对“(?)田”的解释不同,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乃至社会性质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9.
说“一轮”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轮”,课本注解“转动一下”。把“轮”做“轮转”解,这是有根据的,如《吕氏春秋》中《仲夏纪·大乐》;“天地车轮”,便是一例。《越谚》有释:“轮”作“(?)”,解为“(音)轮,思也。又,(?)-(?)”。章太炎的《新方言》有注:“(?)”也作“仑”,浙江方言令人自省曰:肚里仑一仑,或叫(?)-(?)。(?),即“校”,音ji(?)o(较),如常言  相似文献   

10.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11.
消灭学生写作中的错别字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说它重要是因为在句子里写错或写别了字,就要引起误解或闹成笑话,甚至造成政治思想上的严重错误。兹将个人在纠正学生写错别字这方面点滴体会写出来,请大家指正。我在批阅学生的作文和练习时,随即把错别字纪录下来,分类整理,并分析其所以错的原因,归纳起来,一般有下边几种类型的错误:1.少了笔划:如“被”写作“被”,“初”写作“初”,“滚”写作“氵哀)”,“兼”写作“(?)”,“蔑”写作“(?)”……2.多了笔划:如:“社”写作“杜”,“茂”写作“(?)”,“假”写作“(?)”,“跳”写作“(?)”……3.写错笔划:如:“段”写作“(?)”、“假”写作  相似文献   

12.
夏天的昆虫     
蝈蝈我们那里叫做“叫蛐子”。因为它长得粗壮结实,样子也不大好看,还特别在前面加一个“侉”字.叫做“侉叫蛐子”。这东西就是会呱呱地叫。有时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笼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声:“呱!”——停止了。它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椒更爱叫,我就挑顶竦的辣椒喂它。这东西是咬人的。有时捏住笼子,它会从竹篦的洞里咬你的指头肚子一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4.
新视野教育需要呐喊,更需要反省蛐眭依凡(2004.1)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战略思考蛐毛长红(2004.2)在创新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蛐常逢生(2004.3)校本教研是什么?蛐蒋敦杰(2004.4)教育的市场理念蛐汪风雄(2004.5)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蛐李学红(2004.6)振兴龙江:教育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解剖周代的社会基层组织——里社,从一个侧面反映周代的社会性质。里社是各级领主采邑内的基层组织在周代的铜器铭文诸如《大(?)》、《令(?)》、《(?)》中有许多关于“里”、“里  相似文献   

16.
对《甘肃师大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曹怀玉同志《谈居延汉简中“(?)”号的用法》一文,有些不同看法,写出供参考。“(?)”号无名称,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现暂把“(?)”号称为重迭号。早在金文、石鼓文中,这种重迭号就已经使用了。如石鼓文第一鼓鼓文中就曾出现过。“(?)”号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是表示重迭的。现曹怀玉同志“考其用法,一般有两种情况”,提出了重迭号“表示以每日每人为计”的看法。“(?)”号的用法,关系重大,正确了解“(?)”号用法不仅“能通读简文,又能理解计量换算过程”,“对研究居延汉简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关系到石鼓金文中重迭号的释读。  相似文献   

17.
韵母发音琐谈(一)《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后面第三条附注中说:“韵母(?)单用的时候写成(?)”.(?)读“诶”,容易理解,但是好些音节中的e为什么要读成e?(?)是“前半低不圆唇元音”,是“诶、欸”的读音.含有(?)音的韵母还有ie (?)e两个.ie,(?)e的实际读音是i—(?),(?)—(?).因为普通话中没有i—e(?)—e这样的的母,i—(?) (?)—(?)的(?)可以不用戴上“”也能表明是读(?),所以拼音方案规定读音是i—(?) (?)—(?)的两个韵母写成ie (?)e.这是(?)不戴帽子,不是e变读成(?).(二)ei uei(ui)这两个韵母中的“e”是 e还是(?)?  相似文献   

18.
充要条件是揭示命题与命题关系的重要概念,为了便于说明充要条件的两个性质,我想首先依据六年制高中代数第一册第44页摘要叙述它的定义: 如果“从命题A成立可以推得命题B成立”,即如果有“A(?)B”,那么我们说命题A是命题B成立的充分条件; 如果“从命题B成立可以推得命题A成立”,即如果有“B(?)A”,那么我们说命题A是命题B成立的必要条件; 如果既有A(?)B,又有B(?)A,即如果有A(?)B,我们就说A是B成立的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上述定义强调了A、B是“命题”,这与十年制高中数学第二册第110页的定义相比,我感到提  相似文献   

19.
汉语里有这样一类词,由两个音节联(?)维成义而不能分割。叫‘联缔字”,或称‘连(?)字,现在也有人叫‘俄(?)词.由于它富有(?)乐性,适合于描绘形态声色,所以一级的诗文里都用得很多. 联绵字一般都有双声、迭韵的关系.“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慷慨”(KāongKǎ)、”崎岖”(Qqú)ú等.“迭i韵”是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肮脏”( ōng Zōgg))、”蹁跹(PiāXiōn)等.也有一些联绵字,双声迭韵的关系很难分辨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在读音上产生变异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小明在作文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爸爸到无(?)出差,带回来一把茶壶。”可是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竟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次,他在造句中把“如火如荼”写成了“如火如茶”。“锡-(?)”“茶-荼”、“壶-(?)”这三对容易混淆不清的汉字会不会在你笔端用错呢? 其实,写错、读错汉字并不奇怪,因为汉字确实是结构繁复,多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