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样写。写什么是内容问题 ,怎样写是形式问题。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但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主要的。因此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学生写作文没有内容 ,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有“米”下锅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下锅 ,怎样煮出“饭”来。这就需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指导他们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激发他们的作文愿望。对此 ,笔者进行了尝试 ,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着眼观察 ,感知内容 ,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一、指导学生实际观察 ,获得第一手材料人的认识是从感知…  相似文献   

2.
作文课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题材,如自由命题作文,各种课外练笔等,即学生自己“找米下锅”;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组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练笔,即教师“给米下锅”。“给米下锅”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来灵活  相似文献   

3.
潘英 《青海教育》2004,(3):43-43
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没有生活感受,作文就缺乏源头活水、材料不足,以至写起来思路狭窄,内容匮乏,久之,学生便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自然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契诃夫说:“谁要想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单调“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缺少足够的感受,对许多有意义、有情趣的生活没有细细体味,或缺少体味的能力。改变“无米下锅”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作文困难多多,教师要引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平时储“米”。俗话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 ,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 ,大脑这个“仓库”里必须有充足的“米”。“米”从何而来?“米”来自生活。如果我们能随时把散落在生活中的“米”捡起来 ,见一点捡一点 ,养成自觉搜集素材的习惯 ,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无“米”下锅了。多年来 ,我要求班上的学生每人备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生活笔记本” ,随时把可能进入文章的“米”捡起来、积起来。这样做后 ,学生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没材料了。用学生的话说 ,现在愁的不是有没有“米” ,而是选“泰国米”还是“香米”煮饭的问题了。临时找“米…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学生观察,教师要明确观察目的.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遇到“无米下锅”的学生,于是就要求学生平常要注意观察,至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教师也不作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指出,习作教学应从“前作文”开始,要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现行的从命题开始的作文指导,常常忽略了写作前的生活积累、感情酝酿。这样的指导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为了解开“写什么”的症结,我们试图把具体细致的“前作文”指导落实在课外,倡导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体验、搜集资料等来进行“源头活水”的攫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由此打开写作源头。  相似文献   

8.
王神箭 《湖南教育》2003,(18):53-53
勤观察,善思考。俗语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没有米下锅,再能干的巧媳妇,也无法做出香喷喷的米饭来。学生的写作也是这样,要写好作文首先得有写作应具备的“米”,这个“米”指的是写好作文的材料。那么,“米”从哪里来?应从现实生活中来,生活是作文材料的“储备库”。因此,学生必  相似文献   

9.
生活足写作的唯一的源泉。我们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但是作文时,常常为“无水下锅”即无话可蜕、无事可叙、无情可抒而发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如何做个有心人,并把生活中自己演绎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这就成为学生作文“有米下锅”的关键。我认为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材料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改变“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作文却‘无米下锅’,又羞于表达”的现状,对“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和谐与精彩: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写议论文“无米下锅”的问题张海香写作文“无米下锅”的确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议论文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更有其特点:一是在语文方面议论文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为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要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出来,如果语言不...  相似文献   

12.
“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没啥写头,这似乎已成共识。于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摆脱“无米下锅”的困境,语文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放飞”调查,有的引导想象,有的主张虚构,有的指导“借鉴”,等等。不管什么主意,好像都在煞费苦心,绕道挖潜。“两点一线”,作为中学生朝夕学习和生活之  相似文献   

13.
留心细     
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作文时如何才会“有米下锅”?这就要求我们处处留心,观察细心,选材用心。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的改革,必将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降低、淡化文体要求;注重阅读积累;改革作文评价.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从“无米之炊”过渡到“有米下锅”,进而成为“有米可炊”的“巧妇”.  相似文献   

15.
教学生“找米下锅”中宁新堡中学刘永胜有充足的素材积累,才可能写好文章,此文在教学生积累材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农村学生听得少,见得少,碰上作文常感到“无米下锅”,笔者为解决这个问题下了一番功夫。一、教给方法、培养习惯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天地,大凡优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不少学生一动笔写作文,总是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普遍存在“等米下锅”或“无米下锅”的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把作文的“活”素材搬进课堂,为学生“送米下锅”呢?一、在课堂上动手学做。有的学生写家务劳动的作文过于简单,几笔就带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17.
“数着米粒下锅”的日子——作家刘绍棠的夸张闪世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居家过日子,谁不怕“无米”二字,于是有一点儿粮食,也要“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但是,即便这样,“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间,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看...  相似文献   

18.
吴榕 《考试周刊》2014,(69):65-66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且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导致学生很容易感悟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真实的体验过程成为写作的"下锅之米"。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作文最感头疼的莫过于无材料可写。为此,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找“米”下锅,倡导学生经常练笔,写“生活作文”。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学生感受生活山西省洪洞一中张永谊,李玉兰解决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我们则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生活理解、思考和感受。一、如何理解观察与感受“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