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拚茶中学副校长、离休干部缪则勤同志是如东县关心下一代协会会员。缪老半年来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她在拚茶镇第一个创办了深为青少年儿童欢迎的家庭活动室。在活动室里几百本图书经过缪老分类陈列在书架上,有思想教育类、语文知识类、数学知识类、自然科学类……也有《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江苏儿童》、《作文通讯》、《中国少年报》、《法制报》以及各式各样的连环画。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2.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自己都似乎感到有一些迷茫。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感恩”是一种领悟。这种领悟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对太阳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温暖的领悟;对碧草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3.
好朋友     
茶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水杯说:“对!”桌子对椅子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椅子说:“对!”钥匙对锁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锁说:“对!”雨伞对雨鞋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雨鞋说:“对!”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说:“不对!不对!”小鸟说:“我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和绿草地。”小鸟还说:“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选自《婴儿画报》1999.4)  相似文献   

4.
好朋友     
水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水杯说:“对!” 桌子对椅子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椅子说:“对!” 钥匙对锁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锁说:“对!” 雨伞对雨鞋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雨鞋说:“对!” 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说:“不对!不对!我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和绿草地。”小鸟说:“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5.
自我感觉     
一天动物们聚在一起,谈论人类对它们的看法。老虎:“我们在人们心目中最美——‘虎头虎脑’。”狮子:“我们说话最有权威性——‘狮子大开口’。”野牛:“他们认为我们最懂音乐——‘对牛弹琴’。”野狗:“他们对我们持仰视态度——‘狗眼看人低’。”蜜蜂:“他们最羡慕我们的家庭和睦——‘一窝蜂’。”大雁:“他们对我们的爱戴到了一种虚幻状态——‘鸿雁传情’。”野猪:“人类对我们最尊敬,把猪蹄称‘猪手’。”蚊子:“谁说我们的名声最臭?他们一见我们就喊‘蚊香’、‘蚊香’!”这时,山鸡开口了:“要说香,还是我第一,人类——‘闻鸡’就…  相似文献   

6.
美在身边     
做一名教师,爱心最重要。我们的爱来自对学生“心”的真诚;我们的爱来自对学生“心”的尊重;我们的爱来自对学生“心”的期盼。当我们  相似文献   

7.
征服自己     
在极多的际遇里,我们难以悟出自己在生活中承担的角色。别人的伟岸和光环笼罩了我们,于是别人经商我们“下海”,别人升职我们也梦想仕途通达。我们完全由着别人的“风”来掌自己的“舵”,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对生活的渴望完全由他人成就而操  相似文献   

8.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黄帅同学的信和日记,象一颗有力的炮弹击中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要害,使我深受鼓舞,激发了我反潮流的革命精神,使我想起了我们班上师生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天我们班上有些同学上课没有遵守课堂纪律,把课堂搞得乱哄哄的,老师看到这样便嚷着说要跟我们“硬对硬”,要把我们“治服”。到底“硬对硬”、“治服”是什么意思?我们真不明白。我们不是说老师对违反纪律的现象不要提出严格的批评,而是要批评的。但是怎么能说要“硬对硬”、要“治服”呢?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呢? “硬对硬”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本质是“师道遵严”,渊源于“孔孟之道”,不应当  相似文献   

9.
崭新的日历已经翻开。2006年,我们来了!2006年,我们的国家翻开了“十一五”规划的第一页。据权威解读,前十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件均称“五年计划”,至“十一”改称“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从“指令”到“指导”,体现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对人的价值和作用的更大肯定。细读各类媒体频频引用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自主创新”“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之类新鲜话语,我们便深悟到党和国家对21世纪中国宏伟蓝图设计的精心。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的国家开始了新的跨越,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新的…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面上来看“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老”下“子”就是“孝”。由这个“孝”字可以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子”,又都将会是“老”。当我们是“子”的时候,“老”人教育我们,抚养我们,直到我们成人、立业、成家;当我们成长起来的那天,“老”人的后半生就要靠我们去搀扶、去关心、照料,所以“孝”字里的“老”是没有下一半的,那一半里是“子”的关心、搀扶;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我们也要去教育、抚养我们的下一代人。“老”与“子”就是这样的循环,血脉、情理、道理,民族的文化都在这样的轮回中生生不息。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都只不过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的影响,为人“子”的时候也是在为人“老”,我们想自己的“子”如何对待我们这个“老”,就要先对我们的“老”做出我们这个“子”该做的事。道家的“道”是轮回不止、生生不息的,“孝”也是这样的,我们常说的“孝道”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古人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上是为父母争光,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二十四孝便是极致。事实上,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孝者,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敬重,还包括对死去先人的祭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文化的滥觞。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发现,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脉相承的。新的24孝正成为现代人对孝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1.
你听,你听     
“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下午要和二班进行篮球比赛!”一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都像被注入了兴奋剂,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们班肯定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输赢在其次。”“对,对,对,重在参与。”“来,我们赶紧商量一下战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相似文献   

12.
“狠”老师     
精彩点评: 全文主题突出,形象鲜活,语言平实而不乏功力。文章较好地刻画了班主任陈老师的“狠”。体现了对我们的“爱”。全文无处不在写老师对我们的“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外出游玩”;无论是对陈老师外貌的描写还是对老师神态变化的描写(“像个孩子”、“满脸严肃”、“温和”)。正是这样一位“狠”老师让我们拥有了扎实的成绩.引领我们走进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茁壮成长.这可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呀。  相似文献   

13.
“不”     
文题设计:山东省莱西市孙受中学吴培光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我们选择说“不”的机会,实在比选择接受、赞赏的机会要多。顺境中,面对自满,我们应该说“不”;逆境中,面对气馁,我们应该说“不”;学习中我们应对散漫说“不”,生活中我们要对放纵说“不”……  相似文献   

14.
美在身边     
做一名教师,爱心最重要。我们的爱来自对学生“心”的真诚;我们的爱来自对学生“心”的尊重;我们的爱来自对学生“心”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最大的恐惧是生活——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生活。“做回自己”对我们来说有时太困难。有时候.我们会想,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否则,我们就“不够好”。为了“做个好人”,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完美标准”。对那些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老师、朋友,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去讨好他们,却总觉得无法达到最完美。最后.我们只能失望地得出“我不完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我们的“师傅”刘克老师不但把我们“领进”教育的大门,而且对我们实行“扶着走一程,放手阔步行”等一系列带动青年教师的措施。刚刚步入教育者行列的我们对于“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理解得很肤浅。为此刘克老师给我们讲述她的“师傅”——杨金凤老师是怎样为人师表的。望着她那执著的面容、自信的神情,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教师的光荣。现在我们终于体会到了,那时刘克老师是“牵”着我们的“手”,使我们跨入了教育的殿堂。立志于教育事业是我们的愿望,但仅有远大志向是不够的。千里…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曲终收拔当心画”一句,课本注释为:“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显然,“当心画”中的“当”,课本是注释为介词“对”的。把这“当”字训释为介词“对”,把“当心画”对译为“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我们认为不妥。它在这里不能训为介词“对”,而只能训为介词“在”。“当”训为“在”我们能找到  相似文献   

18.
老人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老师说我们是“跨世纪的”,同学说“毕业等于失业”,父母说“今后要看你自己了”,媒体说“入世了,机会是你们的”,面临毕业,面对仍然陌生的社会,我们只对自己说“很快,我们就要来了……”  相似文献   

19.
陈少华 《教育艺术》2003,(5):12-12,53
对课题的研究,无非都是解决一个“教”与“学”的问题。过去我们重“教”,研究教法,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教法上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假若孩子不吃饭,我们要想方设法。即使坐着吃,站着吃,睡着吃,玩着吃,只要孩子张口“吃”进肚里了,我们也就完成了“教”的任务。这种“吃”法还不闹出“胃病”?不仅闹出“症状”,还养成不良的习惯。因而,我们不能不引起警觉。如今,我们重“学”。如何“学”,那就是让学生跳出思维常规  相似文献   

20.
再次翻开我们的儿童歌曲刊物,又遇到了“旧时相知”,伴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歌曲物象”又一次“昨日重现”了,那熟悉的“春天”、“阳光”、“花园”、“草地”、“小鸟”……世界何其单纯美好!这种美好伴我们从童年走到青年,至今回想起来,仍是绚丽一片,但如果只是这些,总是这些,难免要引起“审美的疲倦”了。一味的单纯、美好,久了也便成了空泛、单调,缺少实际内容,缺乏新意,我们认为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是单纯、美好。“简单”而“规矩”,NO!我们错了,确切地说,我们只能给自己打个半对号“()”。那是当年的我们由于“信息量”的不足而导致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