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用修辞格     
七、排比和反复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达意义相关的内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例如: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起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排比”。有的同志把紧连着的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对称语句也称做排比,那是不妥当的。 (二)排比有什么修辞作用? 排比,由于连续说出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连串语句,因此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相似文献   

3.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是《白杨礼赞》中的一句话。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指出:“两个‘没有……’的排比句,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显然是把这个句子当作排比句来分析了。但深究一下,它不符合排比修辞法的特征。(第108页) 胡裕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阐述:“排比是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  相似文献   

4.
师: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是那样带“劲”,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生:排比。师: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型。师: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指导生再读)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是句间排比型。师: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  相似文献   

5.
有些学生学完省编九册小语课本上的《基础训练4》的第六项“认识排比”后,把有些对偶句“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帐篷》)和只有两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十里长街送总理》)当作排比句了。教者会感到非常奇怪,自己在讲“认识排比”时,明明按照教材,讲得清清楚楚,还举了例子说明,学生怎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运用排比,可使语言产生节奏感、旋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表现力。七册基训3第三题要求学生学习排比的修辞方式,选了如下三个例句: (1) 叶公的衣服上绣着龙,帽子上镶着龙。他  相似文献   

7.
老师讲授排比的修辞手法,常常先举课中出现的例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句子里的三个介宾短语,褚惠清撰文(《是层递还是排比》,载《教师之友》94年第9期)认为“它当属层递”,不是排比.我认为这个论断是片面的。这三个短语既用了层递,又用了排比,二者兼之。说它是层递,因它在内容上反映了“班——部队——胜利”这三个事物之间递出的逻辑关系:从“班”  相似文献   

9.
“排比”与“层递”是两种很难区分、极易误判的修辞格,各种修辞著作和教材对二者的解说也不尽一致,同一个例子,有的说是排比,有的说是层递,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有关的言语现象,比较异同。给二者作个科学的界定。对于“排比”,许多修辞著作认识较一致,即“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相似文献   

10.
排比是一种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用的修辞手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层递是一种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按顺序排列的修辞手  相似文献   

11.
所谓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近或相关、语气相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的一种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根据排比句式中的提示语在句中所充当的不同成份以及构成排比句的句子内部的不同结构,排比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语排比看,操场中间,有的跳皮筋,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第五册《课间十分钟》)  相似文献   

12.
排比是把意思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采用排比能集中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加表达效果,使得叙事铺陈、抒情充分、议论磅礴,在整齐的句式中体现匀称的结构美与  相似文献   

13.
《相鼠》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三章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三章的结构相同,均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一层次,后两句为一层次;前一层次是排比事实,后一层次是在事实排比的基础上评论抒发。 下边对诗中的部分词语做些肤浅的解释,请方家指教。 相。毛《传》:“视也。”《说文》:“相,省视也。”《尔雅》:“相,视也。”郭《注》:“察视也。” 省视、察视,都是细看。  相似文献   

14.
构成排比的语言材料大都是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也有的排比是由短语构成的。句子也好,短语也好,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部分方可构成排比。有人把两个句子或短语构成的对称句式也说成是排比,这是不对的。也有人把三个或三个以上词并列地说也称为排比,这也是不对的。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说说。  相似文献   

15.
《大雪山》(五年制教材五册)以生动、感人的语言着意叙写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的一个片断。读时使人也如置身其间。笔者认为:课文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强烈的效果,这与本文辞格的综合运用是分不开的。试举几例: 一、“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这个语段中的第二个句子,从语言的结构形式看,是排比,而就排迭的三个分句看,其间又存在着步步推进的层递关系。整个句子兼用了排比  相似文献   

16.
《手指》(鲁教版五下)中有一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有的老师这样解释:这句话是对食指作用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笔者认为,这里不是排比的句式,这4个分句虽然内容密切相关,但结构是前两个分句相似,后两个分句相似,语势不连贯,非一气呵成,可见构不成分句排比。有的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马说》被选编于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编者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是这样解释的:“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之,无意义。”对于这一解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从修辞上来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前后文是这样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很显然,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特点是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和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也就是说,这一排比句中的三个分句,应该表达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前两句都是…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阶梯》一文从青年们的“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谈起,先概括出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为了补充和证明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三个方面设立分论点进行论述。这三个分论点用相同的句式、相同的字数,共同构成段首排比。这样写既起  相似文献   

19.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一种辞格.“就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0.
有一类语言片断,十分有趣,带两个或三个问号,却不是语段,而是复句。例如: (1)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大洋? (老舍《茶馆》) (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类带两个或三个问号的“是……不是”格式的选择问,是复句,而不是语段。一、意义我们知道,复句是一个句子,以当然只能表达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语段是一组句子,当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