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性课程的育德本质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隐性课程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产生的一种价值影响。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和产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学生道德感具有体验、熏陶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验是经体验内化而生成的一种解释模式。它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而产生的过往经历的总结。有学者撰文强调:经验是教师个体的一种生命性、历史性和境遇性的存在。在教育生涯中,教师"经历"了某些事件,"体验"了某种情感,"总结"出了某类知识、技能和心得,经过自身教育实践的反复淘选,选取其中的某些部分,构成了教师自身的核心经验体系(王帅,方红)。经验是人面对世界而生成的实践智慧和宝贵财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本源性意义。但经验也有其局限。第一,经验是感性的。处在"知其然"的层面,却不能"知其所以然",更缺乏对"所以然"进行再审思、再凝练的  相似文献   

3.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李玉慧 《科幻画报》2022,(5):177-178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属于青少年,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还并不成熟,很容易做出过激或一些极端的行为,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该阶段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隐性德育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方式,在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对隐性德育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隐性课程的探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教育学家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学校德育、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德育改革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德育课程问题,国内外一些课程专家对显性德育课程做了很多论述。文章从内涵拓展、类型结构、功能表现三个问题上论述隐性德育课程,以引起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中,艺术学科除了其有与其他学科共同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外.还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功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芝术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  相似文献   

11.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  相似文献   

12.
13.
试论中学社会实践课程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实践课程对中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使中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认识自我,而且能够使他们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成才。正因为如此,中学社会实践课程应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基本特征.谈了隐性课程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对道德认识的导向价值;对道德情感的陶冶价值;对道德意志的激励和磨炼价值;对行为的约束规范价值.以及对人心理品质的完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树立德育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德育是塑造新人格的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评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洁教授是我敬佩的老朋友.从她的学术著作中我得益匪浅。近几年来鲁洁教授对德育功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1992年《教育研究》第8期的《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1993年《教育研究》第5期的《试论德育功能的转变》,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2期的《试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1994年《教育研究》第6斯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等。这些文章发表后,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发表了刘尧的《德育有多少功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教育改革的桥梁,只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当今,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迫切要求德育课程的深化改革。然而,目前我国德育论中关于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这方面的探讨也似乎才刚刚起步,尤其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论述和研究更是少见。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它的特点是间接内臆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影响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其功能表现为陶冶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航  鄢斌 《今日教育》2022,(1):42-43
<正>"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的课程观,它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中学生生涯教育是指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和开展生涯规划的发展性教育活动。在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将课程育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生涯规划教学中,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重庆市第八中学校(下文简称"重庆八中")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扎实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就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实施进行深度探索,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生涯课程育德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保定市育德中学地处市中心区域,始创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