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2.
喜剧小品因篇幅限制一般不正面表现重大题材,但是它能反映社会心理变迁。黄宏的小品渗透着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下的“良民”心理,因此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润滑剂。赵本山的小品则具有喜剧萌芽期的狂欢性质,颠覆了惯常大众传媒中被扭曲的农民形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从小品到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的转变。在小品中,赵本山所饰演的始终是个丑角,常常以农民的身份模仿其他社会阶层,他的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在电视剧《刘老根》及《刘老根二》中赵本山塑造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农民企业家形象。《马大帅》中的马大帅是一个屡遭挫折的农民民工形象。《马大帅2》中的马大帅是一个在城市里扎下根,发迹了的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传统的父亲形象被重新书写。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书写策略的解析,着重探讨了这一传统形象的新变。文中指出父亲形象在电影中的表达,与新生代导演的文化立场、创作态度和市场遭遇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形象并不是契诃夫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在他的许多早期作品中农民形象都是以片断形式出现的。在作品中契诃夫并没有对农民的苦难命运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抨击,而只是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某些方面,却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相似文献   

6.
从视听语境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电影作品透过影像传播来外显表达阜阳的正反形象,借助文化定位促进正面形象在受众脑海中的认知,并凭借意义探寻启发受众对银幕塑造的正面形象进行审视升华,从而对阜阳形象进行复杂超越。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一直是历代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前景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揭示了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凄惨命运。福克纳和莫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本文对《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家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期许。  相似文献   

8.
杜拉斯作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法国女作家,通过对以往生活经历的重新塑造,在作品中呈现出鲜活的"中国情人"形象,这也正是作者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衍生品。透过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的形象进行解析,可探寻形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生活的作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小说《大地》讲述了农民王龙一家数十年的兴衰史.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对当时中国农民、妇女及社会的描写,揭示赛珍珠是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小品《不差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小品,是幽默的荟萃。以往对于幽默的研究,主要从语用学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多个简短的幽默语篇,也很少有对某个小品的分析,而本文将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的幽默话语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促成其幽默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模因论是近十年语用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理论,拥有巨大的研究潜力.模因的特点是复制和传播,这一特点更好地阐释了语言文化的发展规律,为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喜剧小品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博得各阶层大众的喜爱.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喜剧小品语言具有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等...  相似文献   

13.
语音偏离是语言实现幽默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因此,语境与幽默语言的语音偏离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中国的相声和小品为例,探讨和分析文艺作品中的语言如何在语境作用下通过押韵、谐音和超常停顿的语音偏离方法来实现语言的和谐美、音韵美,最终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品语言形象幽默谐趣是通过变异形成的。“赵氏小品”充分运用变异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传递审美信息,使观众感受到喜剧小品的幽默之美。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分析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5.
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以其风趣的语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关联理论对话语交际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原理,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明示推理模式和认知语境这三个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些小品的片段进行分析,探索小品喜剧效果产生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试析严复非正法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他的译著能起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严复在翻译时采用了一些非正法翻译策略。就其译本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这些非正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成分,有着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喜剧小品中误解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创造幽默的最便捷手段。在喜剧小品中,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人们笑的神经,以语言材料打造的幽默层出不穷。而在众多的小品修辞技巧中,误解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所指的误解包含刻意曲解和无意误解。通过对小品中对话的具体分析,说明刻意曲解和无意误解在小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0.
戏剧小品成为当今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黄宏小品表现出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特征,具有引导大众价值取向的作用。同时,黄宏小品遵循了现实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创作原则,又通过多种喜剧的表现手法,使其小品寓庄于谐,为小品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