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朋自远方来,说要拍一组原汁原味的大理白族民居的照片。于是找了个老乡,由他带着我们走进了银桥的一个村落。村民们大多数都在老村子前面盖了新房搬出去住了,差不多一半的老屋都是闲置的,没人居住。大门上也没有上锁,随便用一根棍子插着门环,我们轻轻地推  相似文献   

2.
路得的乡愁     
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的《夜莺颂》是一首意象新奇、措辞隽永、意境深远的八节诗,其中的第七节写道:永生的灵鸟,你不会死掉!贪馋的时间不能把你踩倒。我今晚听到的这妙音啊,古时帝王和庶民也曾闻听;这歌声也许给路得平添乡愁,她站在异邦的麦田热泪直流……"路得"、"乡愁"、"异邦的麦田"、"热泪直流",这四个词足以勾勒出一幅秋景麦田里面带愁容的路得出于生计而到他人麦田拾穗的简约画面。与济慈同时代的意大利古典主义画家弗  相似文献   

3.
乡愁的巢     
正瓦房旧时的乡村民居,大多是瓦房。瓦房,就是以瓦覆顶的房子。在楼板房出现之前,乡下平房极少,随便哪个村寨,家家户户,临街、上房、厦子的房顶,鱼鳞羽毛般密密覆盖着一垄一垄黑灰的瓦片。瓦起源于何时?没有考证过,中国的制陶业极为久远,最起码,"秦砖汉瓦""瓦釜雷鸣"这些成语告诉我们,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4.
王梅格 《寻根》2012,(1):65-70
中国古代的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刘存《事始》说锦绣是西施所创造,其实不然。《尚书·益稷》一篇中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稀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意思是在衣服上绣出各种颜色的花样,这说明在舜和禹的时代就已经有刺绣的工艺了。  相似文献   

5.
在圣弗朗西斯科举办的《马尔克·夏加尔生平作品回顾画展》显示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使这位画家重新赢得世人的尊敬。生平有时候,金钱并不能使人更受欢迎。1985年,马尔克·夏加尔逝世,享年97岁。他一生都是郊区居民欣赏的才子。他在作品中展现的现代主义没有眼泪,不像立体主义中那样令人头疼,也不像抽象派中那样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对那些中产阶级的犹太人而言,马尔克·夏加尔为他们描绘了他们祖先生活的那个世界,马尔克·夏加尔具有那个失落而迷人的世界中诗人般的气质。到20世纪60年代,《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诞生标志着马尔克·夏加尔创作达…  相似文献   

6.
庞慧 《寻根》2008,(1):18-22
思乡是中国文学史上绵亘不绝的主题,或浓或淡的乡愁,弥漫于三千年文学史,以致一般的应制或应景诗文,也往往将思乡作为主题。似乎一提到乡愁,便能激发出中国文人的无限才思。式微,式微,胡不归?春秋时代的百结愁肠,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竟然一直不得舒展。一本《汉乐府》,大半是羁旅哀歌:“欲渡舟无楫,欲归家无人。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恬淡如陶渊明,便率性赋一篇《归去来兮辞》;洒脱如李白,在夜阑人静之时,也禁不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旷达如贺知章,也不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惆怅。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深山里,隐匿着一个神秘又古老的民族——傈僳族,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自唐朝起,史书见有关"栗粟"记载,这一名称,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自古择山而居的傈僳族人,相信万物有灵,有着最原始的敬畏与崇拜,他们多居于祖地,与外部鲜有联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割绣,是傈僳族刺绣技艺中一项古老神秘的传统技艺。不久以前,我采访了一位了不起的傈僳族老人,她在县处级领导岗位上提前退休,全身心扑在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之路上,一路风雨一路歌。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化》2014,(9):35-37
<正>许均先生新近翻译出版的《无知》,是迄今为止,昆德拉唯一未曾在中国翻译出版过的小说。所以较之昆德拉以前的各种翻译文本,《无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部彻底陌生化的文本,读过能够让我们了解昆德拉的种种现在。如同读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一样,《无知》依然给了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不是说昆德拉作品的风格本身,而是,他所描写的生活与我们的境况竟是如此接近,甚至如出一辙。这大概还是因为他曾经的捷克社会主义的背景,所以我们才能对他的"布拉格情结"感同身受。而这一次昆德拉的乡愁,又为如今我国大量的移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但是每次来到彩云之南的大理,在为她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沉醉时,心头却总能涌起淡淡的乡愁。我知道,这一切,都和儿时的记忆有关。岁末年初,北方正值寒冬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大理,来到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来游览崇圣寺,来瞻仰崇圣寺三塔。大理的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而冬天的大理更是让人期待。试想,一个人从山寒  相似文献   

10.
11.
12.
想飞的鸟     
夜晚的霓虹灯笼罩着现代都市的匆匆时光,风悄悄吹过大街小巷,从一又一个窗子里飘出的幻梦如街边梧桐的落叶,散满一地。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当济慈静静地躺在罗马靠近西班牙趸船的一间斗室里时,一夜又一夜地倾听着外面喷泉的持续不断的溅水声,这时鲍蒙特和弗莱彻剧中的台词在他耳边回荡: 你一生的功绩  相似文献   

17.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除《圣经》以外,全世界一切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六个字。哈姆莱特在喃喃自语中说出的这几个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因为哈姆莱特的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而且表达了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们的思想。To be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生活得丰富、充实而热切,还是生活得单调、平庸而贫乏呢?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自己是否是活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我在思考,所以  相似文献   

18.
19.
以字解经是龚自珍最重视的解经方法,龚自珍认为任何一个文字都完整的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形、声、义对于经典的训解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他特别重视音韵对解经的作用与价值,强调等韵为明天下汉语的关键所在。他肯定乾嘉汉学以字解经超迈前代,但却不迷信,并有所批评。他赞许乾嘉汉学求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但反对乾嘉汉学的斤斤于考据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古人的“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的“字”□何晓明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