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灿南 《大理文化》2009,(Z1):16-17
提到农业合作社,我自然就想起我们村农业合作社的许多往事。1954年春,大理开始在所属的县份举办小型初级农业合作社的试点工作,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到1957年春形成农业合作化高潮。记得我还在洱源县凤翔小学读书时,我们家已经参加了农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2.
随笔二题     
正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永远忘不了中学时期,我在课堂上偷偷阅读史铁生作品《奶奶的星星》的情形,当读到"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  相似文献   

3.
悠悠故乡情     
诗仙李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真切切地道尽了无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一个身在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起儿时,想起父母,想起故乡,时常有些许淡淡的乡愁以及那份看似不深却又不浅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岁月恍惚间,已离开家乡21年。虽然年年也回老家,但每次都来去匆匆。然而,那些细碎而温馨的场面,常常像无声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走多远,家乡总是牵挂于心,对家乡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4.
那是个周四的下午,我开车载着姐姐苏珊,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山城沃尔哈拉转悠着,据说这个小镇的总人口才3500人。天上下着雨,雨点溅在风挡玻璃上,我的思绪也如飞散的雨花般毫无头绪——我又想起了从公司带回家的工作还没完成,也许今天我该带着笔记本电脑一起来的。"快看!"苏珊突然大叫道,"古董呢。"她指着城镇边上的一片建筑群说,那些旧日的厂房已经改建成了商店。"让我们停下来看看。"我把车停在一间店铺附近,我们快速地跑到了金属屋檐下。雨水击打着锡皮屋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你还记得基思奶奶的农舍吗?  相似文献   

5.
女性的庄稼     
庄稼是女性的。我首先想起的,是荞。曾经,荞是一种苦难的食物。记忆深处,家里总是吃包谷面疙瘩饭,米饭是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的,甚至就连过年过节,米饭也只是锣锅底上薄薄的一层,上面仍是包谷面疙瘩。那薄薄的一层米饭,奶奶要拿来供奉祖先,一来表达对祖先的无上敬意,二来哄哄祖先,告诉他们,我们有米饭吃。家里楼上的柜子里有一袋荞麦面,  相似文献   

6.
义乌乡镇文化节自从1992年在赤岸镇首次创办以来,已历经八届,乡镇文化节作为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我市已真正做到一年一届、一年一处,年年有特色,年年有进步,既红红火火,又高效体面,日渐成为义乌农村文化生活中最富有特色的龙头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记忆不会随着我们的离去而灰飞烟灭,那又将怎样?科学家们在努力尝试着让记忆成为永恒。我的奶奶,朋友们都叫她博比,是一个农民的妻子。她一生坎坷,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但动荡的生活并没有迫使乐观、坚强的她放弃自己天然的喜好——奶奶把她生命中认为有意义的物件全部都保留了下来。一封封发黄的信笺,一张张便签和清单;那些破毯子和旧衬衫总能在她  相似文献   

8.
故乡情     
故乡情陆文夫一个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要想起自己的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行天涯常相问,何处是故乡?异国他邦,赏心乐事谁家院,不免又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故乡不是一个籍贯的概念,对许多飘泊不定的人来讲,故乡应该是童年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故乡...  相似文献   

9.
烟火人家     
正1.柴奶奶的眼睛像狗的鼻子,时时处于"搜索"的状态。一截枯枝、几片废纸、飘落的笋壳、干枯的芦苇……但凡能烧火的东西,都逃不过奶奶的"法眼"。走着走着,她的左手里就捏着一撮儿东西;再走着走着,她的右手里又捏着一撮儿东西。奶奶说这些都是"柴火","柴火"被奶奶紧紧地  相似文献   

10.
清明与扫墓     
清明与扫墓杨安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描写清明时节的情景,诗中写道:"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看到家家扫墓祭祖的景况,路上行人心头涌起无限惆怅,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中国古代大...  相似文献   

11.
夜殇     
张淼 《大理文化》2015,(2):4-26
1我喜欢种花,从小到大,我住的地方必有花,特别是桃花。奶奶说,人生讲运程,人运即花运。奶奶又说,我命犯桃花。奶奶跟我说话的时候,长长的青丝和玄色的衣衫映衬下的白净的面庞在油灯的黄晕中仿佛一朵盛开的牡丹。牡丹?从没见过奶奶养花,可她说她的牡丹每年都开得极好,满园的五彩缤纷让她如飞天临世。她说,那一年牡丹正盛时,一夜霜雪让所有的花朵萎败,从此再没有发芽。她的神情  相似文献   

12.
王振忠 《寻根》2007,(1):114-122
一 明清以还,大批的徽州人前往各地务工经商。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各大商埠,但不少人仍与祖籍地缘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回乡扫墓——这是大批徽州展墓日记出现的主要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求购启事:欲购小提琴一把,请勿索价太高,请拨电话……”我怎么会注意到这条信息呢?自己也觉得奇怪,因为我一向很少翻阅分类广告。我把报纸置于膝上,闭上双眼,依稀想起多年前的往事。那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我们全家在自己的农场上辛勤耕耘,勉强维持生计。那时,我也渴望能得到一把小提琴,但家里没有钱……我的两位孪生姐姐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时,哈丽雅特,安妮学弹奶奶的竖式钢琴,而苏珊娜则拉起爸爸的小提琴。由于不断  相似文献   

14.
手捏的月亮     
奶奶的月亮是手捏出来的. 奶奶的月亮是在中秋节捏出来的. 中秋节还没有到,村里的人就问奶奶,今年做不做月饼,奶奶总是说做.奶奶说,早早拿来点好.  相似文献   

15.
李艳芳  衡世果 《寻根》2012,(2):42-48
农历三月是春回大地的月份,也是节日众多的月份,“寒食节”“清明节”是其中的重头戏。踏青插柳、扫墓上坟、祭祀先祖,做秋千之戏,几乎每天都有活动。而初三又是整个三月里非常重要的一天,是古代的“上巳日”,也曾与清明重合,又逐渐消失,只保留了延续至今的清明节。在很多民俗文献资料中,  相似文献   

16.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它独特的地方,除了节庆内容有特色,还有两点与他节不同:一是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重合,二是与另一节日“寒食”合一,这自然有一个历史生演过程。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其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朗气清,草木披绿,适宜户外活动,故伴随扫墓而有踏青、郊游、文体活动,还有戴柳避邪的民俗,使清明节在追念祖亲的肃穆氛围中增添了欢乐吉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我们在文化中成长,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品格。我们属于文化,文化又由我们体现和创造,我们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论文化。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半夏 《大理文化》2010,(7):7-19
这些年,我年年都要到大理两三次。去年的春天,我到苍山脚下的感通别墅,在一座叫"六合同春"的大宅里拍过一张照片:一丛紫色的鸢尾花,依附着莫残溪边的山石盛开。这鸢  相似文献   

19.
林长华 《寻根》2013,(5):42-44
说起清明节,人们耳熟能详。但在台湾,扫墓不在清明节,而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敬祖节。
  笔者近阅《台湾风物志》,其中对敬祖节的来历也有记载:“此俗始于郑成功起兵之初,当时郑成功在漳州见清明节人们纷纷扫墓,颇为感慨,认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于是下令废清明节,规定三月初三为扫墓日。”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等闽南沿海地区,毁城拆屋,烧杀淫掠,百姓纷纷逃难,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返回家园,但是已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确切日期。因此,择定三月初三共同祭悼死难亲属,便成了有纪念意义的“敬祖节”。  相似文献   

20.
找春天     
悄悄地,悄悄地,春姑娘来了. 春带着生命和希望,是春唤醒了沉睡的小草,是春用那柔和的光芒涂绿了光秃秃的山林,是春让我们脱下笨重的冬装,踏着青青的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