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蒂伯特选择问题的择校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择校问题是公共产品提供中蒂伯特选择问题的一种,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学生和家庭的选择权力,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家庭和学生能否对学校进行有效选择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生关于学校的信息是否充分.以及学校和家庭之间是否存在交易的关系专用性等因素。目前对于中国而言,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消除,家庭、学生与学校之间交易的专用性关系很弱,大大降低了家庭择校的交易费用,由于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市场交易失灵不存在,所以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力是有效率的。同时,这也不会妨碍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公共责任意识是公共精神的实质,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法律意识、知行统一等方面。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自我认识的不充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主自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与权力的关系人手、以意识形态冲突为视角来研究美国公共学校的"战争史",是美国公共教育史的一种解释路径.知识与学校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从美国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诞生之日起,在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中居于主流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集团对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中"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为什么学"的争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使得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从一开始就沦为了灌输社会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沦为了统治集团实现价值控制力的工具,沦为了阶级再生产、经济再生产、政治再生产、文化再生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在家上学”通常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仍以家庭为基础,在家庭内部接受以父母为主要教育者的有计划的教学、育人和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与公立学校教育相对而言的“非学校形态化”的教育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以来,在家上学及其相关的在家教育、家庭学校等表现形式就一直是公共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精小”而“持久”的话题,其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公共教育颇为耐人寻味且值得不断追问与反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品德以及公共行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们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经验和行动能力。这个过程在赫尔巴特的语境中也即训育。训育的真正任务是要在教育的整个进程中观察和纠正这样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品格的训练过程,一是儿童最初的道德观念的训练过程。赫尔巴特的德育理念向我们表明,德育任务的推进与落实并不是学校一己之责,它需要家庭生活、学校交往共同体和社会公众三方的相互协作。同时由于形成道德品格的关键始终是在行动与交往,因而三方德育责任的交汇点是要共同为青少年儿童创设道德行动的空间与契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繁,并逐渐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最易发生的场所。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会对学生本人造成危害,也会对社会、学校、家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深层次分析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这将有助于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效降低其对学生的伤害,降低学校的损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这篇访谈中,著名教学论专家希尔伯特·迈尔教授考察了德国学校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的状况,界定了对家庭学校的理解,分析了家庭学校和混合式学习的作用与问题,阐明了家庭学校的特征是以欧洲教学传统为基础,描述了成功教育过程的标准和条件,提出了家庭学校和混合式学习的八个方面的教学要求和实施策略,希望能给我国当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担负着“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等教育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信念偏向于个人理想,而社会理想淡薄。造成学生理想信念失衡的原因是与学生自身、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关的。这需要家长在付诸努力的同时,国家和集体不断增加社会公共产品投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加强社会环境建设。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