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 面缚 《左传·僖公六年》中有“许男面缚衔壁,大夫衰经,士舆榇”一句。黄金贵先生在《“面缚”新解》(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中否定了“面缚”一词作“两手反绑”的常解,提出了“‘面缚’不是缚手,而是缚首”,“‘面缚’的‘面’应当训为首,面缚即是首缚,亦即系领缚首之意,与缚手无关”的新解。然而通览全文,推敲寻绎,笔者觉得《新解》一文没有指出“面缚”常解在典籍中有字义、文法或事理上的难通之处,也没有举出“面”训“首”的书证,所以认为新解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
一、面缚西都。 (高四册《与陈伯之书》) 此句课本注释为:“被缚于西都。面缚,缚手于前。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将“面缚”作如是解,很值得商榷。 “面缚”,历来注家均指出是两手反绑于身背,表示投降。《辞源·修订本》注云:“面缚,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左传·僖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土舆榇。”注:缚  相似文献   

3.
面缚的礼仪的文献记载则始于先秦。其主要步骤是:先派人联络谈判,再由君主或主官行面缚之礼,其礼节的关键是要缚手,表示消除抵抗能力;并交出政权,与过去诀别。其伴生礼节也表示屈服投降之意。面缚礼仪至魏晋为鼎盛时期,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过渡,至宋朝以后日渐从历史的舞台上谈出,对投降仪式多以其他名目称之。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中说到“面缚”的语句有两处:①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②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课本均将这两处的“面缚”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愚以为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偭?闭潘椿铡端滴慕庾衷甲ⅰ贰皞痢弊窒伦⒃?“字义固有相反而相成者,顾未可以穷变之理说之也。偭字古但作面,其后始增人旁作偭耳?鄙跏恰C?或作“偭”)义兼正反,故《韵会》云:“相背曰面。”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5.
黄金责先生<"面缚"考>一文,从文献资料、词义训诂和礼俗制度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左传>等文献中.面缚"一词的含义是"系颈".文章中也解释了与"面缚"关系十分密切的"衔璧"一词,认为"衔璧"是"饭含"的意思.但是,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 "衔璧"不是"饭含",而是投降者"持争其祭器",也就是把礼天的"璧"作为进献给受降者的"贽"礼.  相似文献   

6.
投降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时期“霸道”盛行,战争频仍,但抛却内在本质的周之礼乐还以表面的形式运行,“存亡国、继绝祀”的道德意识还在继续挣扎,故形成诸种投降仪式:或任凭处置(“面缚”、“衔璧”、“衰经”、“舆榇”),或上缴权力(“男女以班”、“赂以宗器”),或卑辞厚礼(语言修辞进入仪式),或随从习俗。种种投降仪式影响了后之正史和虚构叙事作品的投降描述,正史的叙述中以集体投降为主,表现为对春秋投降仪式的较为严谨的继承,然有虚化以至仅仅作为表投降的典故词汇的倾向;而虚构叙事中尽管其个体投降之“面缚”、“肉袒”是对方的强加,但胜利者的“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却是春秋投降仪式的逼真再现。  相似文献   

7.
词语的词形与意义、用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艨艟、巍峨、面缚三个词语,在今天或者形随义变已经难以窥察其原有含义,或者词义词形都有所发展变化,而通行辞书仍未能予以反映,或者因未能把握其词语源流,在释义中未能准确对待。因此,从词语的形与义上探讨研究其源流,对词语的运动过程的了解和把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金州保卫战是甲午战争中的重要一仗,对金旅战役乃至整个辽东战局影响至大,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作初步论述如下。一、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日本之挑起甲午战争,其志不小。平壤战役后,日本大本营最初计划以第一军“乘势直进入满州,以经略山东,向山海关,拔奉天”。但是,又考虑“中国疆域辽阔,人众多,即使攻占其部分国土,也难使其国主面缚请降。须另遣一军直攻其首都北京,以迫使对方签订城下之盟”。遂于9月21日着手组织第二军。  相似文献   

9.
安徽三祖寺解缚石又名传法石,一般认为是因三祖僧璨在该石上为四祖道信"解缚"而得名,石上"解缚"二字为明代周柳塘题周思久书。但仔细爬梳佛教典籍和三祖寺历史资料可以发现"解缚"典故的最早出现是在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中,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个以石头希迁为主角的"解缚"故事。"解缚"二字的题者周柳塘与书者周思久实则为同一人,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解缚石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出现是在当代编撰的《中国禅宗三祖寺志》中。  相似文献   

10.
“束”“缚”“捆”“绑”这一组同义动词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都按照一般规律消长,但彼此的途径却不尽相同。“束”“缚”从先秦两汉一直竞争到宋元才告一段落,“捆”却呈现出一般词语所没有的异常现象:“捆”在六朝后到唐代的全部文献突然消失,被“缚”暂时代摄其职,宋元零星出现,明代又大量出现,重新司其原职。由于“缚”的双音节化不彻底,在“捆”出现后,最终完全退出这一意义领域。  相似文献   

11.
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冲③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④。"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⑤者,谬为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专业化日臻成熟的教师,要蛹破三层茧缚,羽化为“蝶“。“三层茧缚“意味着:一味教书;单纯教人;既不教书,又不教人。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代征战频繁,军事行动失败一方的人员多有选择投降自保的,执行者有皇帝、刺史、州牧、军阀、家将、幕僚等。其中蜀国刘禅和吴国孙⑦在面对敌军来临,己方的军事行动失败之时,均选择投降自保。刘禅和孙⑦均执行了《左传》记载的"面缚"和"舆榇"的投降礼仪,且在出降之前遣使奉降书于对方统帅。"奉降书"是先秦两汉投降礼仪中没有记载的新形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吴两国灭亡的见证者,他对于投降礼仪的记载拥有极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每年春节前都要出一趟远门,他要给居住在百里之外的奶奶送米送面.那时候家里没有车马,父亲就头一天称好50斤大米,50斤面粉,分装在两个布袋里,缚在一根扁担两头,然后第二天早晨鸡还没叫就启程.  相似文献   

15.
实验准备: 一根绳子、几本书等。 实验过程: 1.将一根又牢又软的绳子的一端缚在桌子脚或柱子上,在绳子中央缚上一叠书,或者干脆挂上你那装满书的书包。  相似文献   

16.
梁人丘迟《与陈伯之书》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文章。不独昭明太子将其收入《文选》,唐初编成的《梁书》《南史》也各自在《陈伯之传》中全文予以录载。近年流行的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本,极少不选此文的。可见后人对此文的重视。此文产生的背景,《梁书》和《南史》的《陈伯之传》都有明白的记载:天监初,梁将陈伯之背梁投魏。天监四年,梁太尉、临川王萧宏奉命北讨,命丘迟私与陈伯之书,劝其归梁。《书》中有如下一段话:夫以慕容越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有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虎僭盗中原,多…  相似文献   

17.
歧义之最     
歧义——任何一种语言躲避不了的现象。儿时读《三国演义》,对语言的歧义留下胆战心惊的印象。第四回:曹操行刺董卓未遂,仓促潜逃,后投宿吕伯奢家。隔墙,曹闻吕与家人对话中有一句缚而杀之,何如?,顿时疑心大发,疑吕家在商量杀他,曹先下手为强,连杀吕家八口,及至厨房,曹操猛然发现一头缚而待杀的肥猪,顿醒!  相似文献   

18.
爱的力量     
感动 《内蒙古教育》2007,(7X):29-29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每年春节前都要出一趟远门,他要给居住在百里之外的奶奶送米送面。那时候家里没有车马,父亲就头一天称好50斤大米,50斤面粉,分装在两个布袋里,缚在一根扁担两头,然后第二天早晨鸡还没叫就起程。  相似文献   

19.
难忘后主     
饶是江南烟水迷离,春花秋月,也有千思万绪缠了那浅淡哀愁。 你本就不应被那纸醉金迷的帝王家缚了脚步。纵然你有才情万千,翰墨愁思。  相似文献   

20.
以乙嘧酚和二甲胺基磺酰氯为原料反应合成乙嘧酚磺酸酯,分别以NaOH与Na2CO3做缚酸剂,甲苯做溶剂.发现NaOH作为缚酸剂时产物杂质较高,含量为90%,收率偏低为80%.Na2CO3做缚酸剂产物收率91%,含量95.5%.通过工艺的优化大大节约了成本,使反应条件易于控制,便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