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形式美,西方艺术强调的是与客观自然的相似,中国艺术则强调艺术家情感的真诚以及艺术描写对象与人的情感相符。在对待自然上,中西方都有“以自然为师”说,但西方人持科学态度,冷静观察,强调如实摹仿再现;中国人则讲体认,妙悟自然,主客同一,物我一体,形似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征,它以其特有的笔情、墨韵和实用、欣赏的双重功能,表现出了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示出了历代书法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举凡艺术,都是籍外界事物来抒发情志,在真善美的意境上,兴起人们的敬穆与神往。每一种艺术,又都有着与它种艺术不同的特点、技能和审美规律。文学通过语言,舞蹈通过人体造型,音乐通过弦律,书法则是通过线条质感、节奏的疾迟、结构形式、章法布局、用墨的浓淡枯润等来表现。书法审美主要指欣赏和批评。欣赏较偏重于感性认识,是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再现物象"的观念自战国开始萌发,到晚唐、五代逐渐明晰,经历了从追求外在形似和色彩描摹到呈现事物内在"真实"的过程。荆浩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取其真"的论断,预示着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观念的确立。但由于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撑,绘画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造型始终流于概念化和表面化。当代环境美学倡导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将有助于深化对自然物的认识,从而可能开拓出艺术的新境。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艺术的有机构成,西方人体绘画艺术的艺术理念源于古希腊柏拉图的先验主义模仿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模仿论,主张人体艺术的主观表现或客观再现,这两种倾向交替更迭,因时代的变迁而产生风格的差异,由此演化出跌宕多姿的西方人体绘画艺术的造型美。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作家主体、批评和文本三个角度对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梳理,指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忧虑、国民道德的重塑和民族文化的张扬上,与同时发生在西方社会的更偏重于个人的人文精神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智慧美学是在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用智慧观察世界的又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是对被亚里士多德尤其笛卡尔等人丢失了的古希腊美学、中国儒释道美学和古印度美学关注智慧精神而不是探索真理乃至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的美学传统的一种重新发现与自觉回归;是以发明平等不二本心及其所蕴含的自由、包容和平等的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偏执于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西方美学所面临的鼠首两端、游移不定的诸多困惑和尴尬,及"美是难的"等美学难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重新发现、提炼和总结包括中国乃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在内的人类一切美学理论资源及其智慧,对真正勘破二元分别和取舍,赢得人类本心真如状态的自然呈现与事物本真状态的自行裸露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的表彰和呼唤。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新的开放空间更加广阔、交流增多,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先进艺术思想随着艺术无国界论调,侵蚀着国人的头脑.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应该既不能完全地复古,也不能教条地折衷,更不能全盘地西化.我们应在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要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转化成新的事物,完成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由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美术受各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艺术语言。西方重"再现",东方重"表现"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现代中西方美术语言系统发生了逆转现象,使各自的艺术风格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现语言。但是,逆转现象势必会侵犯原有的文化传统,逆转的运动性、方向性、冒险性、两面性是否促进了本民族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在逆转双重境遇下如何保留民族特色,选择创作语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德谟克里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代表了古希腊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其中亚里士多德对现实世界和艺术美的肯定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见解比较接近艺术创作的真谛。中国古代美学对情感因素的强调补充了西方理性美学的不足,也影响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