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今的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感悟,强化学生言语的表达,突出语文的语文味,都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学生严密的质疑思辨,又促进着学生语文文字的运用,语言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作为语文老师,要提供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思辨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质疑一般指学习个体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质疑是一种品质、更是探索的起点和创新的前提,没有质疑精神一切创造性的活动将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然而在传统课堂下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缺失,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转换思路。思辨课堂提出的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要求学生勇于质疑、大胆质疑,这使得学生不再是只接受不思考的工具,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见解的人。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实现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契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厘清知识间的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从而建构知识的体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文字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通过书写符号的数量积累逐渐发展而成的,简称“积累说“。考古材料表明,原始符号并未在文字产生之前逐渐积累;形体比对显示,甲骨文很少吸收原始符号;原始符号与文字的根本差异不在符号数量,而在系统的性质,原始符号不可能通过积累成为文字。“积累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问的内容可以是教师所讲的内容中不理解或没学会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所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其次要有民主的教学意识,课堂教学环节要开放化,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各种信息,这样学生身心就能得到彻底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如在讲授“美国内战”,分析内战…  相似文献   

7.
任学礼的"汉字生命符号"学说,认为汉字是生命的象意文字,源于生命,源于生殖崇拜.本文反对这种观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任学礼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9.
古人云 :“授之以鱼 ,仅供一餐 ;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此 ,叶老曾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果说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习作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崇高境界的话 ,那么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 ,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 ,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学界的"状语后置"说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预设前提,以"今译"和句式"变换"为理论支点,是"以今律古"。将语义结构混为句法结构,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文言句子中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误为后置状语,不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又与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事实相矛盾。"状语后置"说应该否定。  相似文献   

11.
陈涛 《西藏教育》2011,(5):30-33
前几天,看了一则幽默,说:“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看完之后,我没能被这些可笑的现象搞笑,而是陷人了深深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孙蓉 《广西教育》2014,(45):105-105
正针对教材文本内容,科学设计讨论话题,积极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俗话说"理不辨不明",数学教学正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敞开思维,深度探究数理问题,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就如何设计讨论话题、正确引导学生讨论并科学评价学生思辨活动谈三点看法。一、发起思辨,创设数理探讨情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通过听课时的观察和教学的实践,我意识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不是任何年级、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对于低年级学生,就该慎重地使用。通过语言的“发声喊叫”去体味、理解语言,是获得文学语言的语感的有效方法,而这一方法对于低年级儿童则更具有根本性。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朗读文章,一些较长句子的断句,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节奏、…  相似文献   

14.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打造思辨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思辨课堂的构建需要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有思考价值的思辨点,架构有主题情境的思辨桥,创设有两难选择的思辨题,营造有宽松氛围的思辨场。  相似文献   

16.
彭丽彬 《考试周刊》2009,(11):217-218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质疑与释疑的能力,搭建质疑平台,使其体验释疑的学习乐趣。这对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或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如果学生只知道教师说一就是一,从来不问"为什么不是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言而喻是不利的。为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胁从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数学探究5中提出: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应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在教学建议的要求5中指出: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习惯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