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南古典诗歌到清代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诗文集达700多种,出现了张汉、钱沣、李含章等数十家可与中原诗人相埒的名家以及有影响的文学世家、文学社团、闺阁诗人群,成为清代云南文学的主体和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种种原因,学界目前只有几部论著和数篇论文间接论及云南诗歌,许多宝贵的清代云南诗歌遗产不为人知,亟需整理、阐释和保护,而梳理研究史、反思研究方法则是一个关键,比如引入文化学与地域学视角,突出云南诗歌本体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来推进清代云南诗歌研究的深入化与体系化。  相似文献   

2.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3.
陈诗所编《皖雅初集》作为一部地方诗歌总集,所收诗篇在时间上贯穿清代,范围上总括全皖,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清代安徽文学的地域发展格局。文学的地域特质,不仅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还与地域紧密相关的宗族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该书在编辑过程中,既注意梳理区分宗族关系,重视宗族迁移的源流,同时又有意识地保存文学趣尚的多样化阶层与群体特色。地域、宗族、社群三者密切关联,成为统一的文学整体。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历史的、线性的研究,对于地域的、立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有朝此方向发展的趋向,但所做的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对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更少.而文学发展到清代,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特征突然显豁起来,尤其是以在清代处于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为代表.文章试图以江南地区为主,探讨了清代文学地域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冯涛  胡家英 《海外英语》2011,(9):269-270
中美文学中的很多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地域性这一特殊性质入手,笔者立足于中美文学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以中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和美国诗歌《海湾圣诗》等几部作品为典型,以期在诗歌的鉴赏基础上,掌握中美文学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清代出现了两部专论《诗经》的诗话著作,一是王夫之的《诗译》,一是陈仅的《诗诵》。王夫之的《诗译》颇受学界关注,而陈仅的《诗诵》却为学界忽略,无人对之进行整理和研究。本文主要对该书的《诗经》学特点及成就进行总体揭示和评价,以期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7.
冯肖华教授的新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理论著述。构建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架,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了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了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首次构建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上的新视野;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域学空间。结构体例严密、论域视野宏阔;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感;阐述了陕西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诗中描写陕北地区的诗歌是陕西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文人的迁徙流动与诗歌创作、辑佚与考订古代诗歌作品、研究陕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民俗、方言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文献。在此主要是从自然、经济、文化、军事等角度对唐诗中的陕北图景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桐城诗派源远流长,甚受学人推重,在晚清民国亦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从地域渊源上看,清代桐城诗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无疑是民国桐城诗派取法的诗学资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吴闿生、曾克耑等人采取较为保守的文学立场,除了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桐城诗派的传承与扩散外,尤其着力于对桐城派诗人谱系的建构。而在诗歌创作上,民国时期的桐城派追求雄放奇崛的诗歌风格,这丰富了民国旧体诗的多样性,展示了古典诗歌在艰危苦难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7,(1):14-17
清代陕西商洛诗人王时叙,著作有《远山诗集》等。现存诗歌一百余首,其诗歌呈现出魂牵梦绕的故园情结、耳熟能详的诗歌题材、恬淡自然的诗歌风格等特点,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七言歌行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 ,魏晋时期就已萌芽 ,它正式形成于南朝陈、隋 ,在初唐得以成熟 ,盛唐得到充分发展 ,尔后还发生了许多变化。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陈沆《诗比兴笺》通过分析陶诗比兴和用典手法,揭示陶渊明忠于晋室,反对刘裕篡位的政治态度。陈沆笺诗的“以意逆志”原则在探索陶渊明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寓意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他有时过于求深,把并无深意的陶诗归为忠晋愤宋之作。  相似文献   

13.
金后期陕西行省是金朝后期最重要的军政合一性行省之一,自贞祐三年八月设置于京兆府,至兴定三年,称陕西行省。自兴定三年后,陕西分置京兆、平凉两处行省,分管陕西东路与陕西西路军政事务。作为陕西五路最高军政统辖机构,陕西行省发挥着军事、行政的双重职能,在金后期对陕西地区的统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细绎史料,发现其中疑点不少。明清时期山西的进士数量可观,并未因其经商重利而影响对科举的向往,还有不少商人在经商致富后,即悉心培养子弟奋进科场。因此,我们认为,在明清山西人的头脑中,名利之念没有轻重之别,他们是名利并重的。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极大,表现在:留学生对文学运动的发动,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创新,代表人物王国维、鲁迅、张闻天、周扬、朱光潜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在文学创作上的率先,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田汉、郭沫若、冰心、巴金、徐志摩等。应该有一部留学生文学史来充分总结留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不朽成就。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关系切入,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分析论证了通识教育理念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校园文化环境里的内在自由与创新动力、地域文化资源的学科视野与本土情怀对大学生文学创新的促进作用。从陈进案例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环境、地域文化资源都是大学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金代状元陈载是高平市唐安人,中状元后曾积极进言,陈氏家族留有宏伟宅第,陈载的祖上为颍川望族,其后人崇尚教育,亦有彰显者。  相似文献   

18.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长期处在强势官话方言的包围之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晋语一直处在入声舒化的演变过程中,北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山西境内晋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分别选取了6个方言点作代表,从韵摄、声母的清浊和调类三个方面,对这些字的入声舒化现象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是整个语音系统的一种渐变过程。渐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同式;一种是左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