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逐步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随文练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有用的素材,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运用,能让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到了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学生自主创作散文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俞志辉 《广西教育》2014,(45):97-97
正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使散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必须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意象,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那树》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散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文本主旨。一、抓住"特写",再现情境当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首先要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古代散文。此文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显而不露,深而不晦。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因此,我认为《兰亭集序》不可以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比很大的部分。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鉴赏散文中收获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让学生领悟散文之美。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散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叶宏 《现代语文》2006,(7):88-89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的文学体裁,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抒情性散文如冰心的《谈生命》,叙事性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议论性散文如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等等。散文最大特点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阅读散文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作者精神感受和领悟生活的人生百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散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俪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要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精品成功地拍摄成TV散文,就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把握,透彻地领悟作品的意境,拍摄切合文本所描绘的图景,以展现作品的意韵;在配乐朗诵时,也必须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尝试导拍,TV散文,谈自己的导演构想,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要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精品成功地拍摄成TV散文,就必须对文本有深刻把握,透彻地领悟作品的意境,拍摄切合文本所描绘的图景,来展现作品的意蕴;在配乐朗诵时,也必须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尝试导拍TV散文,谈自己的导演构想,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不失为一种崭新的散文教学设计。下面以梁衡的《夏》(苏教版七年级上)为例,具体说说“导拍TV散文”的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夏》是著名作家梁…  相似文献   

8.
刘兰梅 《湖南教育》2004,(17):26-26
一、课前蓄势: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生散文欣赏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积累生活并大量地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审美情感。要学会欣赏散文,首先必须学会多“情”善感。教师在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大自然,并善于借题发挥,培养学生体验和领悟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如举行春游活动时,教师准备大量写春、写山水、写青春活力的散文让学生熟读,活动中让学生畅谈登山感受,讨论为什么朱自清在《春》中赞美春的活力,为什么我们常将绿色象征希望、将绿叶象征一种奉献精神、将大地象征母亲……这种“观山则…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指出:要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分析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精读时,要引导学生在体会思想内涵、感悟揣摩语言的同  相似文献   

10.
我在语文教学中力图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现以朱自清的《绿》为例,谈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朱先生的散文既有清新秀丽的自然美,又有浓郁的人性人情美,还有含蓄隽永的艺术美,《绿》就是这几种美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领悟这几种美,教师就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由浅入深地感受和潜入作品中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统编版语文课程凸显了人文主题和阅读方法双线组元,凸显了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既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学会如何遣词造句,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散文中的人文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结合文字进行深度感悟,并在体会语言的基础上感悟作品中蕴藏的文化韵味,更符合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7,(13):170-17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结构安排严谨,而且意境超群,是一篇引导学生领略语文之美的经典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春》这篇散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13.
林燿德《树》(节选)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中的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认为,哲理性散文的难点是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重点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本文是笔者对该文的创新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蔡婉 《湖南教育》2004,(10):26-26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要使学生领悟诗歌意境,教师应在自己深入领悟意境的前提下用心营造情境,以最真切的语言感染并启迪学生,引领学生用心感悟,披文入情。我在教姜夔的《扬州慢》时,摒弃了直白的讲解,设法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领悟,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紫藤萝瀑布》(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文质兼美、情深意长的精美散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引路人,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内容、领悟主题,更要注重通过师生积极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古代散文作品指的是辛亥革命前创作的贴近古人生活,展现现实,体现人们思想的文言文作品。学者王文生认为古代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说理散文、抒情散文等多种。古代抒情散文指的就是以抒发人物情感为主的文言文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抒情散文的时候,要基于作品中独特的情味,引导学生探究其写作手法、作品结构和个性色彩,并引导学生大胆展开二度创作,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语文必修阶段,散文虽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并非学得很系统。苏教版选修课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对学生“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高中选修课程中心"诗歌与散文"系列。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一系列的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不仅具有以上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这个单元五篇课文,都是有关“成长”的作品,有散文、小说、诗歌,还有童话。要重视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及相关体验,深入体察作者(或人物)成长的足迹,体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要重视引导,细心领会作品优美的语言,揣摩和积累精美的语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新点子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被选录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一线教师反映,八年级学生对 于散文体裁的文章虽有所涉及但对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却 不能够精准辨别。综上,笔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对 全文内容的梳理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