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一项主要工作长抓不懈。 一、德育创新教育的地位 正确认识德育创新教育的地位,必须把握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树立德育为智育服务,为智育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的思想。同时,德育又是智育的灵魂,它对于智育的成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要求德育和智育的整合。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力因素,80%则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如兴趣、意志、自信心等。对…  相似文献   

2.
要重视德育     
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学校工作重点要转到教学上来,还要不要重视德育?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重视了智育,加强了科学文化的教学,更要重视德育,注意体育。否则,就不能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是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一贯的教育思想,是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培养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德育、智育、体育是一个相互联系、互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德育质量的量化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要求进步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是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德育质量的量化评价,能使学生在德育质量上有一个衡量的尺度;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利于扶持正气,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德育质量的量化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这是因为: 1.德育不象智育、体育那样都有较系统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全面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思维,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应重新认识教育,开发教育的新功能,密切配合智育,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速创造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德育渗透说”之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人认为,德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智育中含有德育,体育中含有德育,美育中含有德育,简称德育渗透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就此略陈浅见。一、德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体育、美育分别具有各自的质的规定性。智育是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真”;体育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形成保健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体”;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美”。  相似文献   

6.
教育救国是张伯苓一贯的理念。他强调这种教育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并为之服务,因而采取了很多实际措施来加强教学实践。他认为,教育救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育中更应重视德育的核心作用。为此,他用爱国主义的激情贯穿道德熏陶的始终,用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并通过体育、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来襄助德育的深化。张伯苓德育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激情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学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智育,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社会实践方面的培养,使诸方面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在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统一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培养健康全面的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同时,高校要正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合理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才能满足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双层发展需要,全方面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平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伟妮 《广西教育》2008,(19):69-69
思想素质教育大纲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德育和智育是学生素质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下面我就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谈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德育作为核心,其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远比智育复杂。落实德育核心地位,关键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德育作为教育之首,应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主动承担起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强调做人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育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诚然,德育不能代替智育,但德育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智力活动。德育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  相似文献   

12.
陈艳红 《学周刊C版》2014,(1):180-180
正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不仅是智育型人才,而且要是德育型人才。正如有人所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一语指出了德育的重要性。小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起始阶段、基础阶段,也是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德育效果如何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从德育、智育、美育角度等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把学生培养成为“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教师在攀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渗透到知识裁体中去,把传授数学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操、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成长为德艺双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性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还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发挥作用之处,正是德育、智育无能为力之处。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同时,他又认为:"居于首位的教育是德育。"这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  相似文献   

17.
一、德育对发展人才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我国学校的德育是同智育、体育、美育、基本生产教育相并列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统治阶级都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政治方向,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德育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需要。可以说,德育关系着国…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德育”?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什么是“智育”?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德育与智育的内在关系,探讨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一体化实现途径,对加强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的固有规律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把学科教育(智育)融汇于美育和德育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教育机制。会产生三项教育互相促进的效果。这种教学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智育、德育、美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德育和美育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