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然而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还很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机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了。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尚属“贵族消费”,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所以,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要用好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本地,根据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2.
《长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学好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本课知识点多,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单元中的第一节课,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厕一厕”“认一认”“标一标”“比一比”的编排思路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我觉得很合理。但是,  相似文献   

5.
卢专文 《江苏教育》2001,(14):28-28
最近,我听了一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公开课。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信袋,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上课时,学生6人一小组围着桌子坐。一开始,教师便引导学生将信袋里的人民币分别拿出来认一认,读一读,并让学生试着分分类。结果,有的组是按纸币和硬币进行分类,有的组是按大小进行分类,只有两组学生是按元、角、分进行分类(注意:这完全是学生在自由地分,教师不参与)。  相似文献   

6.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从这一单元来看.比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接着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中哪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长方体师:图1中右边的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和正方体”属空间与图形部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概念。不可否认,计算教学是第一,二学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切忌将计算作为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总评】“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得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教师提供给学生大量长方体形状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说从实物到获得长方体的特征,是对长方体概念的第一次抽象,那么从实物到直观图则是对长方体概念的第二次抽象。以学生的认识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效率意识,多种教法的有机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巧妙设计,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效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带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13.
“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是《标准》所规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运用已学的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在执教该课时,我经历了磨课的伞过程,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14.
王孙君 《河北教育》2005,(13):20-21
新课程倡导: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如何使“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出亮丽的风景呢?现笔者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中面、棱、顶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断来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决定其体积。棱的概念是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在诱导学生总结出其本质特征后,应让学生根据长、宽、高进行想象,从而复原出长方体,然后借助选贴图构筑几何体的活动,指引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将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实践活动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主线,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做数学”“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生活数学”等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体现.它直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最近,我看了新浪UC数学工作室组织播出,  相似文献   

17.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  相似文献   

18.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第一小节的内容,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而长方体的认识作为研究立体图形的起始显得尤为重要。往年学习这一内容时,我都会结合教材“试一试”(如图1)的内容,提前为学生准备8个长方形学具,让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转为“育人为本”.课程目标由“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会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也称为数学的理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等)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数学...  相似文献   

20.
“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的四大内容标准之一。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在“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基础上,编排了“小小商店”教学内容,意在要求开展一次“商场里面学买卖”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无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对教师教学法的探索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笔对这一教学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