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历年高考,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值一直比较高,且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这种模式进行。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两眼无神、昏昏欲睡。如何  相似文献   

2.
3.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软肋”,语文教师一直在苦苦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年代的推移,语言的演变,生活的变化,信息源的扩展等因素,现在的学生离文言文是“渐行渐远”,虽然老师也花足了心思,但效果却很不理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培养起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只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个苦不堪言的差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5.
6.
7.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难以掌握学习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轻松学好文言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一、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是会读会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得让学生会读文章。学生只有熟读了课文,才会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言教学应该突出一个“读”字,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中走进本,感悟本,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大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就必须要重视学习文言文。现行课本中文言文的篇目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有四分之一,这就足以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学呢?“教有法而无定法”.我认为真正的“法”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我国古代作品在课文总量中的比例,作了进一步加大的调整和更加明确的规定,古代作品得到一定强化的意图十分明显。试将新旧大纲予以比较,原“九义”初中大纲的提法是“在全部课文中,现代文占80%左右,文言文占20%左右”,修订后的初中大纲则规定古代作品要“占30%左右”。修订大纲透出的这一信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古代作品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鉴  相似文献   

12.
13.
盲生对言教学.常常是要么听不懂,要么记不牢,加之一些语教师对盲的特点、言的体特点不够重视,往往按汉言教学的方法给盲生施教,致使肓言教学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使肓生学好言呢?笔认为只有注意盲言教学的特殊性,有的放矢,采用特殊的教法,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一种课型的把握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也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大部分则掌握在教师手中。  相似文献   

15.
二省一市曾实验使用的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试验本)第一、二册,共有文言课文6个单元24篇。教材对高一文言文教学的大致要求有:(1)使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能读出语气,能熟读背诵8000至9000字;(2)掌握200至300个文言词,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3)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目前修订本教材的这方面内容与要求大同小异,可见高一文言文教学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16.
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二读法"即抓范读、诵读,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范读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从而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彭来仁 《陕西教育》2007,(11):32-32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必须让每一堂课都有一股"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及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19.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义教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再串讲字词句,然后分析内容和写作特点等。这样的做法,结果是教师费劲,学生却收效甚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人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如能抓好“诵、说、点、背、练”五环节,就能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袁蓉 《学语文》2007,(2):8-9
一说到文言文,大多数学生马上就联想到艰涩、深奥、枯燥、单调……,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总之,文言文“面目可憎”,很不得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