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满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的主要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  相似文献   

3.
行程问题是令很多小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为了让学生完全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行程问题的特点,并讲解了该问题的解题技巧.在阐述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笔者结合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例子,以速度、路程和时间的相对关系作为切入点,探析问题的本质,讲述解题思路和技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表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明白行程问题的关键因素,即物体运动的路线、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相对关系,加强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行程问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5.
行程中的速度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解这类问题时,只要仔细分析物体运动的过程,找出速度、时间、位移三者间的关系,难点即可突破。  相似文献   

6.
程宏杰 《辅导员》2011,(24):74-74,77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典型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单一物体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的研究),在五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相遇问题的集中学习。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学设计中的新授环节,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的应用题是必不可少的.现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分析如下:一、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的类型很多,有变速问题、相遇问题、遍及问题等.解这类问题必须利用基本关系式:速度X时间一距离.寻找等量关系时,一般可从距离、时间或速度相绔着手考虑.例1某中学师生到离学校28千米的地方春游,开始的一段路是步行,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余下的路程乘汽车,汽车的速度是36千米/小时,全程共用了I小时,求步行和乘汽车各用了多少时间.(1993年吉…  相似文献   

8.
牟涌金 《辅导员》2014,(21):24-24
我们知道,解答行程问题离不开路程、速度和时间。但仅仅知道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行进中的方向。例如:相遇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对的;追及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同的。可见,要想正确解答行程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不可忽视的。请看下面的例题:  相似文献   

9.
有关列车会车时间以及类似的应用题,其数量关系是行程问题的变化、发展。欲掌握列车会车时间的计算方法,首先应弄清行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行程问题所研究的是速度、时间和距离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数量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根据这个关系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种量,  相似文献   

10.
行程问题可以分直线行程问题与环形行程问题两种情形.现就教科书中有关行程的例题进行引申探索,并举例解析如下:一、同时同地同向运动例1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的速度是爷爷的35倍,他们从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min后小红第一次追上了爷爷.你知道他们的跑步速度吗?分  相似文献   

11.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12.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仔细审题,从所求的问题出发,分析题目条件,理顺关系。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是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对于行程问题中的各个问题,又要结合其具体的特点分析。其中,相遇问题的总速度是两者的速度和,追击问题的追击速度是两者的速度之差,环形跑道问题是特殊的相遇或追击问题,航行问题中的顺流速度是静水中的速度加水流的速度,逆流速度等于静水中的速度减水流的速度,火车过桥问题,要分情况处理是完全过桥还是完全在桥上。  相似文献   

13.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而有些关于速度比和路程比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由于要运用比例知识而令同学们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4.
动点以一定的速度在几何图形上移动问题是近年来中考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把行程问题与几何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相等关系.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不同,如行程问题有“路程二速度X时间”,工程问题有“总工作量一工作效率X时间”等.但对于某些问题,若换个角度去理解,又可能转化为另一类问题.如行程问题,当把行路视为工作,则路程便是总工作量,速度便是工作效率,这样行程问题就转化为工程问题了.在实际解题中,有一部分行程问题,其路程不确定,此时若能转化为工程问题,巧妙地设总路程为单位1,则速度为1/时间,使用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便为解题找到了捷径.例甲、乙两人各走完…  相似文献   

16.
行程问题的基本量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s=vt),行程问题除了路程关系,还有关于时间的描述(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解复杂的应用题时,设未知数,列方程都需要根据相等关系进行.  相似文献   

17.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中学数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行程问题中火车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学生更不易掌握.在行程问题中,时间、速度、路程三者的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而火车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火车错车、火车超车、及综合问题.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本中第五章一次方程的学习中,经常  相似文献   

18.
数学开放题通常是指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的题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背景开放,考查实践应用意识此类问题要求将数学式子或方程置于某一环境中,赋予一定的实际意义,考查学生的学用结合意识和灵活运用能力。例1 先根据要求编写应用题,然后再解答应用题。编写要求: (1)编写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依其题意列出的方程为:120/x-120/x+10=1; (2) 所编写的应用题完整,题意清楚,联系生活实际且解符合实际。点评:根据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结论120/x-120/x+10=1中数学式子赋予行程问题中相应的量。如120可看成两地间距离,x和x+10看成速度(或时间),则120/x、120/x+10是行程的时间(或速度),1就是两行程时间(或速度)的差。再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文字语言,于是一道行程问题可编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的一类典型问题,这类问题有三个基本县:路程、速度和时间,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应用时,必须弄清以什么速度、在哪段时间内走了多少路程.对于较复杂的题目,需要采取图示法或列表法进行分析,这样较容易找出等量关系.现就行程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一、相遇问题1.甲、乙分别由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通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甲走的时间=己走的时间;(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距离.2.甲、乙分别由两地相向而行,已比甲晚出发t小时,相遇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田所…  相似文献   

20.
行程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点、难点之一。这类问题不但有着广泛的实用意义,而且对以后学习变量数学和物理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由于年纪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往往对行程问题的有关概念容易混乱。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打好这类问题的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过“三关”、即抓“三个能力”培养的做法。 (一)过概念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行程问题主要是研究速度、时间、距离三者的关系。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建立速度、时间、距离的概念是学好行程问题的前提。 1.从直观形象思维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