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周原遗址贺家村出土的昔鸡簋铭文的关键字词、所记礼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昔鸡簋铭中的"▉"应读为遏,训为止。"遏偪姞于韩",义即嫁偪姞于韩。昔鸡为送者,故韩侯用贝、马傧赠昔鸡。昔鸡簋铭文所记与《仪礼·士昏礼》相合。昔鸡簋为西周国族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偪或即姞姓之密须,其地在今甘肃灵台附近;韩乃武之穆,初封或在冀北之固安,西周末徙至晋南;昔氏为周大夫封昔者,其地或在今河北巨鹿附近。昔鸡簋之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之际,簋铭所见王姒究系时王之后,抑或先王之后,还需再做讨论。本文指出,周代嫔妃的称谓不仅关系周代礼制,更涉及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秦公簋、秦公镈铭文中"高引又(有)"后面一字,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各家的看法颇有分歧。旧或释作"庆",或释作"麠"而读为"庆",或释作"麐"而没有解释说明,或释作"麐"又把它与"麟"相联系而读为彣,或释作"麐"而读为"灵",或释作"麐"而读为"庆"。从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来看,此字释作"庆"或读作"庆"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流行、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本文结合语音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中的"高阳又(有)■,四方以鼏(宓)平"一句,认为应该读作"令",训作"善",它与"高阳又(有)■"的"■"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此外还讨论了与其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  相似文献   

3.
流散海外的小臣艅犀尊、小子卣和小子□簋同属殷末青铜器,其铭文提及"来征夷方"、"望夷方■"与"伐夷方■"等内容,通过铭末记年及关键人物"夷方■",又能和上海博物馆藏甲骨系联。本文透过三器铭文和卜辞中所见殷末征夷方内容,钩沉帝辛十五祀征夷方过程、路线及参与人员等史实。得知此次战役时间由帝辛十四年十月延续至十五年四月,历时约九个月。作战过程为兵分二路,首先由小子■先至堇地,观察监视夷方的动静,商王根据回报在地做出了戔夷方的决定,并随后率领臣属与多侯展开征伐行动。另一方面■在上■命令小子□征伐夷方,与王师会合。由征伐途经地点来看,商王国军队和夷方伯可能交战于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吸收了前贤时彦对天亡簋铭文研究的成果,对铭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疏解。"天室"的天不能读为大,天室指嵩山,前一个"降"字意为降阶而下,这一动作反映出君主在外祭祀需筑台的情形。"王祀于天室"与何尊铭文中的"廷告于天"性质相同,系武王克商后将天命禀复上帝的典仪。"衣祀于王"记载的是武王出征随行载庙主以祭祀文王的史实。"眚(笙)""庸(镛)"是王在祭祀礼仪中演奏的乐器,"作笙""作镛"是上古祭祀文化、礼乐制度的生动注脚。作者对"王降,亡爵、退、"一句的认识提出了新见,意为武王悦服,赏赐天亡铜爵、軜(内辔)、一囊贝。天亡簋作器者为天亡,称呼文王为"丕显考",表明他是周文王之子。  相似文献   

5.
关于《左传》地名"夷庚",以往学者多训"夷"为"平",训"庚"为"道",认为夷庚通谓平道。实际上"夷"当读如字,指东夷,"庚"读作"康",为四通八达之大道。联系春秋地理,夷庚当是以宋国彭城为枢纽的交通网络专称。  相似文献   

6.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颂簋,是西周晚期的器物。通高30.1、口径24.2厘米。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有圈形把手。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形耳。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各铸15行152字。铭文中提到此簋的主人名"颂",故将此簋称之为颂簋。  相似文献   

9.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新发现的鲍子鼎铭文,经吴镇烽先生考释,基本无疑义。本文仅对铭文中"君"字的理解略事补苴,并对"柬"字的考释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柬"当读为"间",训为"间隙、嫌隙、隔阂"等义,是作器者鲍子委婉地祝愿鲍家的女子仲匋姒不要被夫家所出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实,首句苟日新本不需探,为什么要探?有什么可探?现将笔者思路汇报一下:《师嫠簋》铭文有"敬夙夜……"一词,《师虎簋》铭文也有此词,但虎铭拓本的敬字缺少右半字。  相似文献   

12.
绍兴塔山甬钟又被称为"自钟"、"自铎"、"之乘晨钟"。由于其铭文无论在文字释读方面,还是在标点断句方面,都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看法,所以有关该钟器主名字的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自",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晨",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辰"。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对铭文中在判定器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字,重新进行了详细地考订释读;第二,对徐国铜器铭文中器主自述身世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两种习惯模式,即"徐王/君(某某)之子/孙(某某)"和"某某,余某某之子/孙/甥"。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器主之名应为"之乘辰自",当是与"足利次留"、"乍讯夫叴"、"斯于"一样的"夷式名"。  相似文献   

13.
■公簋铭文"唯王廿又八祀"是指文王廿又八祀,它与今本《竹书纪年》、《逸周书》、《国语》、《左传》等所记载的西周纪年是统一的;"维王某祀某月"与"唯王某祀"有区分,其中"祀"的含义不同。以上成果有助于西周年表的重排。  相似文献   

14.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2002出土铜簋(M2002:24)在提取完铜簋内留存的土样后,发现内底有铭文134字(重文6字)。本文隶定铭文,并对铭文涉及人物及史事进行考释:内史尹氏派遣保子称伐格(霸)姬,并通告格(霸)姬,立她的儿子、晋国的外甥曶为霸国之君是不合规矩的;这个结论得到伯偯父、叔鼏父、師父、史的认定;曶被送到王朝(担任职务);格(霸)姬称扬尹氏而做了这件铜簋。  相似文献   

15.
管仲,名夷吾,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春秋首霸的功业.管仲的事功和思想,吸引着后代治国能臣和学者士人的目光,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旧称"微盂"、"微斝"的两件西周早期铜器,乃是卫康叔直系后裔所作的祭器,祭祀对象即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封。以往学者多将器主名误释作"微"。实际上,该字应释读为"髟",综合国族、时代及文字通假等因素来看,其人很可能就是第二代卫君、康叔之子康伯髦。清华简《系年》称周成王、周公迁殷遗民于洛邑,而封卫康叔于"康丘",与沬土簋铭文记载的"诞令康侯鄙于卫"为同一史事。至于卫人自"康丘"徙居"淇卫"之举,则应该发生在康伯髦之世以后。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临朐出土的寻仲盘、匜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寻伯匜,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寻"和"谭"在上古音中韵部同属侵部,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寻""谭"可以通假。铭文中的"寻"指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周代谭国,谭国春秋早期偏晚时被齐桓公伐灭,据齐器鲍子镈铭文记载,(谭)地曾赐给鲍叔作为采邑。寻(谭)公遂戈、簟(谭)公戈分别是春秋中、晚期器,寻公、簟公是谭邑大夫之称谓。谭的地望大致在今章丘县龙山镇一带。寻伯之女称"邾子□□",根据周代女子的称名规则,推测齐国伐灭之前的寻氏可能是子姓。  相似文献   

18.
刘雁翔 《档案》2015,(3):43-46
一《天水出土秦器汇考》(下文简称"汇考"),天水冯国瑞撰,陇南丛书编印社民国33年(1944年)出版。本书的编次为:第一部分,附图。1.秦公簋器型摹本;2."秦公簋器铭"双钩摹本;3."秦公簋器盖刻辞"摹本;4.秦公钟刻辞摹本;5.秦车4图摹本。第二部分,序跋。1.胡受谦序;2.冯国瑞自序;3.王国维《秦公簋跋》;4.商承祚《秦公簋跋》;5.郭沫若《秦公簋韵读》。指出一点,王之跋文和郭之  相似文献   

19.
读了海波洋洋六十万言的长篇小说《枪炮侯》,感觉主人公侯久满的形象着实令人五味杂陈,难以忘怀.这是个出身粤洋水师炮弁的一介武夫,在甲午海战及庚子抗击八国联军作战中出生入死,因痛感大清军队"器不如人",遂终生为制造出"天下最好的枪炮"而奔走操劳,于时代大变迁的风云际会中成为广东枪炮局乃至中国枪炮制造业的变革先锋,最终却心有未甘地倒在了辛亥革命的炮火硝烟中.  相似文献   

20.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