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起汉字的起源,人们自然会想到甲骨文,甚至大汶口的陶文,但是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了,显然不会是最早的汉字;至于陶文,由于我们能见到的材料很零散、很孤立,虽然可以确认其中的一些具有文字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两千年前《史记》的《秦始皇本记》和《蒙恬列传》中曾二度出现"隐宫",此后的注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发掘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又两次出现"隐官",1987年袁仲一先生把秦始皇陵兵马佣坑、秦都咸阳遗址、阿房宫遗址等地陆续发现的陶佣、陶马、砖瓦上的文字集为《秦代陶文》,其中收录带"宫某"  相似文献   

3.
三、石刻、玉文、及陶文在早期,石、玉、陶器是文字记载最普通也是最耐久的媒体。石刻最早的例子是秦石鼓,大概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产品,后来就成为传载永久文件最相宜的媒体,如墓志以及儒、释、道家的经典。正如钱教授在此书中所解释,纸的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拓印石碑或其他石刻。有文字的石刻记录与有铭文的青铜器记录是同样的散漫。据说现在存有10万块刻石,但仅有3万件拓片问世,最近有几部拓片合集和索引出版。西方学者对石刻及墓志的研究颇为散漫,但最近也有  相似文献   

4.
田齐"立事"陶文历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但以往研究对象多为收藏采集品,出土地点不明,其考古研究价值大受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近年来新发现的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资料,尤其是新泰一中大批经科学发掘、层位记录明确、陶文载体可复原的"立事"陶文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立事"陶文的属性、题铭形式、目前发现范围与功能以及"立事"陶量的制作与进制等相关问题。作为齐国特有的一种工官题铭制度,这些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为考证战国时期齐国疆域、军事活动和经济制度、地区交流及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既有助于从考古学角度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也使得陶文研究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为陶文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简化汉字利弊辩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也许可以说,当前是我国自秦以来文字使用最混乱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田齐"立事"陶文历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但以往研究对象多为收藏采集品,出土地点不明,其考古研究价值大受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近年来新发现的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资料,尤其是新泰一中大批经科学发掘、层位记录明确、陶文载体可复原的"立事"陶文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立事"陶文的属性、题铭形式、目前发现范围与功能以及"立事"陶量的制作与进制等相关问题。作为齐国特有的一种工官题铭制度,这些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为考证战国时期齐国疆域、军事活动和经济制度、地区交流及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既有助于从考古学角度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也使得陶文研究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为陶文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曹鹏 《档案》2020,(1):21-24
陶器与陶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档案载体,商代陶文是记录殷商文明的历史档案。通过与殷墟甲骨文相比对,大部分商代陶文都可以释读。诸多考古发掘材料与研究表明,商代陶文不是原始刻划符号,而是历史悠久的古文字资料,记录了我国上古时期农业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文字作为一种媒介,其形态变革对于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文字不仅有着信息传递的功能与作用,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秦时期,文字第一次在中国范围内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书同文'既是秦统治者对于文字的规范与简化的过程,也是秦依托这一变革实现文化统治和制度重塑的过程。文字统一使得秦朝'以吏为师'的思想得以推行,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思想自此得到确立;同时,作为媒介革命的'书同文'也为高效率的文官统治提供了条件,'理性政治'的雏形开始出现,对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975年末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竹简《日书》甲种,其中有秦楚月名的对照表,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楚月名自成系统,如秦十月即亥月楚名"冬夕",秦十一月即子月楚名"屈夕",秦十二月即丑月楚名"援夕",秦正月即寅月楚名"刑夷",等等,学者们作了很多讨论。其间有的论著指出,楚月名可能有很早的来源,具体说,即寅月"刑夷"(其他楚文字材料或作"型尸"等)见于《左传》,作"荆尸",共有两例。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尚有可补充之处。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合章》有一段劝赵王坚三晋而勿攻燕,以移祸于楚的文字:"(秦)以燕饵赵,而离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案)移于梁矣。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环(还)中赵矣……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秦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档案源于对国家生活的文字记载,而这种记载又由朝廷中的史官  相似文献   

12.
文字规范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一切信息的载体。口语的交际功能在时间上、地域上都受到了局限;有了文字记载,人类的知识经验、科学的发明创造才能广泛传播开来,并且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我们身处国内,能够通过书信、传真,了解海外亲友的情况,互相交流感情;我们生在当今,能够学习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感悟人生的真谛:这些都要感谢文字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根据近年发现的甲骨文、陶文推断,汉字产生于尧舜时代之前),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为民族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掘中原始陶符的不断出现,为我们探求编辑思想的起源提供了某种可能。丁公陶文反映出先民联符成篇、整齐排列的质朴的编辑意识,而龙虬庄陶符则反映出图符互补的朦胧的编辑审美观。从某种角度说,汉字繁衍史就是不断对部件进行重新组合的历史。这种组合思维方式,与后世编辑活动中纂辑、组构思想一脉相承。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字编辑的存在,才推动着文字演变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4.
迄至目前,几乎所有的论著都说小篆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应用的,而且大多数还认为它是李斯等几个人制作的。《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徐无闻文章《小篆为战国文字说》则列举了详尽的史料证明,小篆应是战国吋就有的一种文字。理由是:一、历代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秦国文物,如《商鞅方升》、《秦杜虎符》、《诅楚文》三石等,上面的文字的结构、笔形,都和后世所谓的小篆基本相同;约二十件战国时期秦的兵  相似文献   

15.
清代顾广圻提出《韩非子·解老》中的"将马"之"将"当为"牸"之误。检视顾氏的校记《韩非子识误》,可以发现:顾氏只提出质疑,并未改动《韩非子》原文;顾氏用来支撑其观点的两条证据均有可商之处。最近被重新释读后的七方秦官印和西安相家巷秦封泥上发现的官称"将马"等文字可为《解老》"将马"之"将"不误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无论中美关系出现怎样的挫折,两国关系都不至于破裂。为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文钊先生认为,中美之间虽然有分歧,但更有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7.
驳倒一种传统的观点是不易的,而用简短的文字又令人信服地驳倒传统的观点则更难。正因如此,王安石的《读〈盂尝君传〉》才成为历久传颂的写作名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益之雄耳,岂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书立卷制度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书立卷制度在我国已经被有关的法律、法规明文确立为一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但是,也有的组织和个人不愿按照这一制度执行。为了揭示出文件立卷归档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探寻我国文书立卷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从而深入地理解文书立卷的重要意义。我国文书立卷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商周秦时期文件是随着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用文字记载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夏朝,而今天我们能直接感知的最早的文件材料是形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书。通过对这些甲骨…  相似文献   

19.
张少雄 《大观周刊》2011,(23):23-24
探讨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自秦以降经久不衰的千古话题,时贤与今人对此多有论述。笔者拟从秦文化的特征切入,反思秦灭亡的文化根源,揭示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是秦灭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陶文是古文字之一种,金文部分出自于陶模,泥活字为陶土所制三个方面,论证了陶也应该象甲骨,金石,竹木,帛,纸一样,归属于古代文献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