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要内容,性质可在转化过程中体现。以“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为例,通过设置任务载体,利用“物质类别通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完成转化任务,归纳物质转化的一般路径并提炼“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认识性质视角,从而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框架与学习思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内含着主体的对象化和自然的非对象化。“物质变换”的过程是由能动的主体——人发动的,人是“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但是,人的主导性因素的发挥却是以自然的基础性条件为前提,即“物质变换”的“主体向度”始终是寓于“自然维度”之中的。并且,马克思从主体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及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主体的当下“裂缝”中找到了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尺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先从解读中说明“宇宙的起源”实指有限宇宙的起源,而这类有限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亦即有限宇宙产生于和存在于无限宇宙之中,以此作铺垫,进而主旨辨析、论证“没有物质的宇宙”观,属于有限宇宙以重子(电子、夸克等中子、质子)物质为基础的普通物质构成的狭义物质观;而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是具有先进科学和先进哲学的先进物质观,既包括普通物质构成的有限宇宙及其狭义物质观,又包括非普通物质构成的无限宇宙及其广义物质观,以组成有限无限宇宙大统一的总物质观,从而论证有限无限宇宙客观自然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纯“无”字态,而是自有永有,自动永动,循环转化,无限永恒。  相似文献   

4.
主确读出化学方程式.首先必须弄清“+”、“一”的意义。“+”读作“和”、“跟”或“与”,其中.等号前的“丰”表示某种物质与某种物质反应,等号后的“+”表示有某种物质和某种物质生成。“一”读作“生成”,表示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总质量都相等。由于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和量的关系,因此,它相应地有两种读法。一、——。___,__点燃_、.l·突出质变是关键,反应物生成物要看清。如ZH。+O。AsXiZH。O读作:氢气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相似文献   

5.
存在与物质异同说在唯物主义哲学中,“存在”和“物质”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时还相互等同的哲学范畴。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关系或意义上,“存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致。比如,在“现实性”的意义上,“存在”既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  相似文献   

6.
以“硫代硫酸钠的制备”为项目主题,开展高中化学“含硫物质转化”的复习教学。学生将项目拆分成子任务并转化为化学问题,完成了“硫代硫酸钠的性质预测及制备原理的探究”“硫代硫酸钠实验制备条件优化及产品分离提纯的探究”“硫代硫酸钠产品纯度的检测”等三个子项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含硫物质转化的“价-类”二维图,使学生掌握从物质结构、元素价态和物质类别等多个角度认识物质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尝试将核心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等有效落实,形成适用于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7.
浅议物质及其构成的教学安君眉在教材中,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的定义都涉及到物质。但什么是物质?教材并未正面回答,而是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句话一笔带过。笔者认为,在化学课中,特别是在讲授物质构成时,“什么是物质”问题无论从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隐含因素”型选择题解法景泰县一中李明所谓“隐含因素”,就是指题目中把一些解题的关键因素巧妙地“隐藏”起来。这些“隐含因素”可以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物质的特殊性质;也可以是物质变化的现象,变化的特殊环境,变化的条件;还可以是具体数据等。1.隐含...  相似文献   

9.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而抽象的概念,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七个重点知识之一.同学们必须很好领会,深刻理解.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理解“密度”这一概念,现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已经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物质的质量一般不同,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一般都相同.物质这样的一种特性,人们用“密度”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说“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仅仅是物质诸多特性中的一种主要特性,除此之外,物质的特性还有形状、…  相似文献   

10.
以“从海水中提取镁”为例,基于化学学科理解,抽提出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认识视角,将物质制备与性质等化学知识与“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相关联,建构从混合物中提取物质的认识思路,形成“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物质推断题,由“分别”一词可断定这六种物质中必含酸、碱、盐三类物质.若无“分别”一词,则六种物质可能仅含三类物质中的一类或两类.由“G是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可断定G不是AgCl,就是BaSO4.假设G是AgCl,则因A与D,B与E,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工糖、纯碱等,溶于水后得到的液体,化学上称为溶液。要正确理解溶液概念,需掌握以下几个要领。1.抓住溶液的特征一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混合物”是溶液的特征。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形成后各部分的性质和溶质质量分数都一样;  相似文献   

13.
潘真 《学习之友》2012,(11):5-5
对于文化的认识,社会上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化”和“窄化”的倾向。文化被“虚化”的表现,就是认为文化是纯精神的东西.文化与物质是对立的,与物质活动毫不相干。文化被“窄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被局限于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之类的纯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初中化学、物理、科学等教科书中,根据某些有色物质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和生活现象,从而得出“微粒不断运动”的推论并不够严谨。为了克服重力场和密度差的干扰,利用弯曲形状容器(如U形管、V形管、连通器等),选用密度大于水的有色易溶物质,对“有色物质在水中的扩散”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有色物质在水中向下分散、向上扩散的实验现象,可以合理地得出“微粒不断运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错例1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析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众多的分子集合体或单个分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硬度、沸点等要由众多的分子集合体才能表现出来,正确的说法应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相似文献   

16.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高考中考查的内容和题型相对固定,但是却具有多样化的考查方向.对此,文章就近几年有关“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试题进行分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试题的材料,对其中某些物质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核外电子排布式、粒子的空间构型、晶体的结构性质、电离能与电负性等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17.
思维型课堂教学以学生思维活动为核心,围绕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认知冲突、自主建构、应用迁移和思维监控的教学环节促进核心概念进阶,笔者认为概念进阶的本质在于思维进阶,由此梳理初中物理“物质”核心概念,设计“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进阶案例,为落实学生在“物质”一课应发展的核心素养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世界移植的“行”,因不是本土自然熏陶出来的诗歌形式,在往后的培植中总显得水土不服,而这一情况要到“朦胧诗”之后才真正有所改变。“行”并非仅是表面躯壳,其接合反映于社会物质生产,又对接现代世界流动不居的经验,起着“转换器”般的作用。然而,因为缺乏对“行”之物质性的有效把握,中国新诗论者长期淹留于声律的泥沼中无法走出,衍生出诸多关于新诗合法性的论争。唯有将朝向语言的“形式之旅”变换为生成语言的“物质之旅”,抓住“诗歌刊物”这一物质表征,考察以“行”为核心技艺的百年中国新诗,打开一条以“物质-技艺-行-重复”为脉络的研究路径,才能更好地为行之为“行”提供诗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欲”相当于现代心理学“需要”一概念,在中国古人观念中,它更偏重于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古人在对理与义、义与利的论述中,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将它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比,两相暗合  相似文献   

20.
在大单元教学视角下,通过感性认知→定性分析→半定量实验→数字化定量实验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选择试剂、设计实验、分析误差、改进实验,建立基于物质性质研究物质含量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由“传统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并进行“数字化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