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往往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反正,惩罚就是育人者手中一张老面孔的“通行证”,但是这副面孔却过于呆板。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要么抄作业,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可结果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罚出来不说,逆反心理反而被‘惩罚。得格外分明。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猛然悟出教育的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体温计”。只有用好这支“温度计”,让惩罚充满暖意,富有情趣,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3.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4.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  相似文献   

5.
2006年8月5日至6日的中国教育报连载了对“西点男孩”惩罚教育的大讨论,各大报纸的观点如出一辙,一致口径对其口诛笔伐,让我很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此却要理直气壮地为“西点男孩”叫声好!  相似文献   

6.
“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此项对应试者的等级判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试者要取得好成绩,一是要加强说话前的训练准备;二是要注意说话的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7.
美好清单     
当我在圣玛丽教会学校教小学三年级时,马克·爱克兰德是34个学生当中的一人。他乐观上进,整洁可爱,只是偶尔淘气。马克上课时总是爱说话。我讲课时总得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不应该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说话。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每次给我的回应——“谢谢您的指正,修女。”对于这样的回应,我确实是束手无策。一天早晨,马克说得太多了,我的耐心也到了极限。于是我犯了一个只有新老师老会犯的错误。我瞪着马克说:“如果你再多说话,我就把你的嘴封住!”不到10分钟的时间,查克就叫了出来:“马克又说话了!”我已经说过我可能要做出的惩罚,我必…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10.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11.
来泰国授教已经快两年了,感受和国内最不同的是泰国的礼貌教育之严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首先表现在说话上,从幼稚园开始就教孩子说话要使用敬语。所谓敬语就是女人说话句尾要加一个尾音“ka”(语调下滑,开口音),而男人说话句尾要加另外一个尾音“ka”(语调上扬,闭口音)。这是区别泰国人说话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礼貌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果一旦发现孩子说话时没有使用这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尾音时,老师和家长不惜动用“武力”来让孩子记住。所以,身处泰国,常常是“ka”声不绝于耳,听来十分有趣。我学说泰语时老是忘记“ka”那么一下,同事、朋…  相似文献   

12.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称。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以情  相似文献   

13.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也是极端不负责的教育。但现在的学生一听到惩罚就会联想到教师的申斥。因此,惩罚是教育中的一门“艺术”,在使用惩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6,(9):40-41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5.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符。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滥施征罚,惩罚的形式也在不断出机关报。比如学生迟到、忘戴校徽之类轻微违纪违规的现象,便罚其打扫卫生、跑步、擦黑板等。有人认为这种惩罚是“美丽的惩罚”、“温馨的惩罚”。诚然,这比体罚、停课、“叫”家长等惩罚要“美丽”、“温馨”些。但是罚打扫卫生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怎样在教育中有效地使用“罚”而杜绝“体罚”和“心罚”呢?笔者认为,至少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惩罚要及时果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果断的惩罚,对“后进生”改正缺点很有好处。“后进生”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受到惩罚,受惩罚过程时间较短,对发生问题感知较清楚,对惩罚方法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延时受惩罚并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长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立情绪。同时,接受不同时间惩罚的“后进生”,其矫正错误行为的程度也不同,及时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少重犯类似错误,而延时受到惩罚的“后进生”则容易重犯。2.惩罚…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2007,(12):45-47
教育惩罚(或者说教育惩戒)正在成为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一个禁忌,在强调激励、赏识的同时,对惩罚往往绝口不提——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人不使用某些惩罚的手段,甚至有人喊出了“教育,拒绝惩罚”的口号。  相似文献   

19.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我认为,严禁体罚学生不等于取消“惩罚教育”,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适当来点不同于体罚的“惩罚教育”.不但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为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欲使“惩罚教育”发挥作用.应讲究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发呆     
每个人都有发呆的权利。可我小时候就没有,发呆时经常被老师揪住,提问回答不上来。作为惩罚,有一次被编排在最靠前的三个座位上,紧挨讲台。另外两位“荣幸”的同学,一个是说话太多,另一个小动作太频。这成为小学时光惨痛的记忆。后来油了,发呆时不再看窗外,改为直盯黑板,被捉住的概率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