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作乙类词使用,这种语法现象称为词类活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成语,也保留了词类活用这一现象。这给人们理解成语、把握成语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这里用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3.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词的类别。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古今汉语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即是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可以活用,其中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常见。诗词中就相对少些。现代诗词创作中也有因袭古法活用词类的例子。 本文拟就所积累的古今诗词例句谈谈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活用…  相似文献   

4.
很多成语渊源于古代,故其中不少字词保留有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简要地说就是不违背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此类词一置于特定语境中,便灵活地临时变通为在意义上有关联的彼类词,具备彼类词的语法功能。如“绳之以法”中的“绳”,已不是独立于此固定词组之外的一般性名词“绳子”了,而是特殊、临时地表“作准绳来处治”、“惩处”、“制裁”之类意思,成了动词。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除了以具体数字表示外,还有一些使用专用词语的。这些词语多数象某些成语一样,都有一定的出处,或源于古代经典,或与古代名人文句有关,或出自古代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成为专用词。这些词语的使用,不单使语言精炼,而且还可起到某种修辞作用,所以不但古汉语经常出现,有些词现代汉语也不少见。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6.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这是古今汉语都有的,比较起来,古汉语的兼类词更为常见。古汉语里“使”的使用频率很高,它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词类、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语法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兼类词。下面首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谈谈“使”的读音、词性和词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如果一个词的词性固定下来,那么它在句中的作用和位置就大致固定下来了.例如动词只能做谓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但在古汉语里,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8.
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释清它的音、形、义.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其中的词素大的辨析必须结合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下面就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作一门类分析一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另一类向的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同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也是如此。1.名词活用作动词一如:门o点词为活用同.话号中的同语为活用后的意义,)(下同)孪(周锦还乡(穿)饭粗布草(吃)道路以目(看)无所事事(做)一鼓作气(击鼓…  相似文献   

9.
本文列举了兼类词、词类活用的常用种类,并通过对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比较分析来阐明兼类词属于词的跨类,词类活用不属于词的跨类这一观点,同时还指出了几种词类现象也不属于词的跨类。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为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文言文备考中必须把握又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七种。  相似文献   

11.
“之”这个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是最为灵活的词语之一。唯其灵活、多变,才使它在运用中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之”在使用方法上的介绍,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之”在古汉语中的使用轮廓,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知识,也能从一个角度了解汉语言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除了由于古代语言不够丰富,临时需要活用另一类词外,还有许多活用往往是出于修辞上的需要。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上有意从这一个类转成另一个类来用的,便是转类辞。”“这类转类辞如果运用得当,颇可使语辞简洁生动,使人对它发生一种特殊的兴趣。”下面从师范课本选用的文言文中,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客”被认为是温州方言的一个典型词缀。不少学者直接从温州方言中的“客”族词角度进行语料分析进而得出结论,鲜有人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论证。故本文作者尝试用穷举法对古汉语中“客”族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古汉语中“客”的类词缀存在状况.继而证明“客”词缀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单音词占优势的古汉语中,复合词的形成大都经过临时组合的阶段。最初只是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成词组,由于经常连用而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不同时代的古籍时,需要正确判断词与词组,否则就会以今律古,误解原意。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和开封方言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并不完全相同,很多词语没有被普通话继承下来,却保留在开封方言词汇中。其中有单音词,也有复音词。分析这些词在古汉语和开封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对了解古汉语和开封方言在词语方面的传承关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一词往往多义多类,且词的功能也经常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马建忠在给古汉语的词分类时借用了西方语法的框架,并用"字类假借"理论解决了汉语这种异于西方语言的特点给词类划分造成的困难,坚持了词有定类,首次为汉语的词分出了语法类别,奠定了汉语词类划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顾名思义,类别词即类中有别的词。类别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一个特殊的词汇聚合系统。李新魁先生《类别词汇释》对古汉语类别词作了分类汇编,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词语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类别词汇释》为封闭域,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其中收录的古汉语类别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分布情况作了全量的统计分析,并从客体世界、主体世界和语言世界三个方面探讨了类别词发展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它在句中的用途也是相应确定的,但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名词的活用不仅常见,而且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不一样,在名中充当谓语或状语中,其词性即发生变化,活用如运词,形容词或副词,其活用情形有两种:一是用作动词,其活用规律有八种;一是用作状语,其活用规律有三种。  相似文献   

19.
三把钥匙──古汉语字、词、句教学刍议张忠达古汉语是成人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要批判地继承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以求古为今用,就必须认真学习古汉语。目前,成人院校文科大都使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既重视感性知识,又重视...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偏义复词具有由临时组合阶段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方向发展的特点;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词义偏向一方,并且成为单一、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